在客艙有一些乘務員與改革開放同歲,他們沐浴着改革開放的和煦陽光,伴隨着偉大曆程一路成長,讓我們一起傾聽他們的故事

1

乘務一部 王炫棱

那個時候一個月能飛上一班寬體機機型、國內過夜航班,都是屈指可數和倍感珍惜的。第一次執行國際航班去俄羅斯,興奮的不得了。資料、證件確認了一次又一次,幾乎一夜未眠。經過5-6小時的飛行,終於踏上俄羅斯的土地。不敢相信,就這樣去了外國。當時的我心裏只有一個聲音:是祖國、是民航,給了我機會。我要更加珍惜,並不斷努力。

2

乘務二部 孫建萌

我出生於1978年的哈爾濱,是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兒時的記憶簡單快樂,黑白電視、磁帶收音機、爸媽的自行車,還有那部需要總機切換線路的撥盤電話。1996年,我進入民航,初訓課上,桌子、椅子擺出的“客艙”雖不比現在完善先進的教學基地,卻也讓我們興奮不已。

3

乘務三部 宋揚

我於1978年出生在北京,正是黨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那年。我的成長與國家富強是同步的,可以說親身經歷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小時候從北京回廣州姥姥家,坐的還是綠皮火車。那時的火車沒有空調,衛生條件較差,行駛速度也很慢,從北京到廣州需要近30小時。而如今乘坐飛機則只需要3小時。

4

乘務四部 熊璋

1978年,伴隨着改革開放的號角,我出生了。那時車馬很慢,書信很遠。要和遠方的朋友聯繫大多靠寫書信。還記得上學時非常流行交“筆友”,現在想想,還挺懷念。95年剛來廣州工作,每次想家了,都要去乘務隊宿舍一樓電話室排隊打電話。後來,就有了傳呼機,俗稱“BB”機,有了它,還真比排隊打電話方便了不少。當然,現在各式各樣的手機更是讓人目不暇接。

5

五部 葉暉

當年買任何日用品都要去廠區裏的糧店,那裏也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因爲替媽媽打醬油,剩下的五分錢總是打賞我買水果糖。那時候的戶口本非常神聖,媽媽每天總不忘和我叨叨,丟了戶口本一家人就沒飯喫,所以直到現在我都對戶口本充滿敬畏之心。隨着改革不斷推進,現在買東西只需一鍵網購,第二天就可以快遞到家。感謝改革開放強大的力量,給了我們更多的發展機遇。

6

劉冬 乘務六部

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電子信息化讓工作更便捷。還記得剛飛的時候,排班都是人工手寫的,很像上學時候的課程表,每天我們都去固定的地方查看自己的航班計劃。20年過去了,現在的航班計劃通過手機APP就可以輕鬆得知。

7

七部 周海平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然而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那個夏天的週末!那時候我和大家一樣,情竇初開,開始了我的初戀。因爲我和女友異地,因而每週末只能通過排隊打固話來“談戀愛"。偏偏那個週末等着打電話的人特別多,眼看約定的時間就要到了,看着我面前排隊的“茫茫人海”,我心一橫,說道:“前面的同學如果讓我先打電話,我請大家喫冰棍喝汽水。”同學們一陣鬨笑,邊“奚落”我邊爲我讓開了一條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

8

訓練部 於潔

在我年幼的時候,書信和電報是主要的通訊途徑。一封家書,更是承載了沉甸甸的思念。相比書信,電報傳遞消息更加便捷,但由於價格較貴,尋常百姓不會把它當作常用的通訊方式。再後來,電話的出現使得通訊更加便捷,從剛開始的每個社區只有少數的幾部電話,到之後幾乎每個家庭都安裝了電話,即時通訊像一張密密麻麻的網,連接彼此。但是長途電話的費用有些昂貴,所以總聽到人們在電話裏講“長話短說”,並不能十分盡興。紅極一時的大哥大在那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爲尋常百姓並不能消費得起,但是大哥大的出現解決了固定電話不能出門攜帶的缺陷。

時光如白駒過隙,從1978年到2018年,從書信到互聯網,從泥濘小路到寬敞平坦的瀝青路,從糧票到網上一鍵訂購、送貨上門,從黑白電視到液晶彩電……

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此刻,我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