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爲瓷器的主流。清乾隆時發展到了頂峯。乾隆器物類型豐富,與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別,又與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紋飾繁密、染畫工整、造型新奇取勝。民窯青花種類豐富,色彩亮麗,畫面多樣,造型新奇。燒出的瓷器無論是工藝技巧還是裝飾藝術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蒜頭瓶是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瓷制蒜頭瓶始燒於宋代,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爲虎爪瓶。此青花纏枝花卉紋蒜頭瓶高約15.3cm,重約272g,直口微撇,束直頸,圓腹,圈足,清代乾隆時期製造,足內藍料堆書六字款“大清乾隆年制”。通體施白釉,釉面純淨有光澤,再以青花技法飾纏枝花卉紋、蕉葉紋等,其花與枝葉的繪製細密而繁瑣,可以看出其融合了中國古典繪畫技巧,枝葉富有植物的生機之感,實爲瓷器中的精品,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罕見珍品。

清代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既有創新式樣,且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陳設觀賞瓷、文房用具等。紋飾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這種自然的清代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清代乾隆年制青花纏枝花卉紋蒜頭瓶保存完好,紋飾精美,大方得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