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瓷器,在中國的特色名片中幾乎能排進前三,瓷器的英文“china”與中國“China”僅僅只有首字母是否大寫的區別。足以見得在早期西方人的眼中,瓷器幾乎可以成爲中國的代言人。事實上中國的瓷器自從飄洋過海進入西方之後,就被大加追捧,可以說是千金易得,一瓷難得。不僅僅是作爲藝術品對於西方的藝術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瓷器作爲生活實用品,對於歐洲的飲食文化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今天就讓我們瞭解一下,老祖宗的瓷器是怎麼在歐洲掀起軒然巨波的。

博物館中的青花瓷瓶

一、飄洋過海的瓷器

雖然用了漂洋過海這個詞,但是瓷器在早期其實基本都是使用陸運進行貿易的。侷限於陸路運輸的交通工具比較匱乏,所以在唐代中國的瓷器要幾經易手才能到達歐洲地區。一般來說,瓷器從長安出發,沿着絲綢之路經過中亞到達波斯,之後再經過波斯商人的手中運輸到地中海附近,進入歐洲。這樣遠距離的運輸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時還面臨着很高的報廢率。這一階段,瓷器的觀賞價值和象徵意義其實超過了它的實際使用價值。因爲幾經轉手的中國瓷器已經身價倍增,當時瓷器幾乎與黃金擁有着同樣的身價。只有皇室巨賈等等擁有鉅額財富的歐洲社會上層才能擁有一件中國瓷器。

喜愛中國瓷器的歐洲社會上層

直到到了十六世紀左右,葡萄牙人致力於開闢航路,中國同歐洲各國纔有了直接的貿易往來。此時荷蘭、英國等等歐洲國家終於可以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情況下直接從中國獲得瓷器。新航路的開闢不僅連接起中國和歐洲的貿易線,也意味着此時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航海技術。這樣一來,備受青睞的中國瓷器通過航運大量被運進歐洲大陸,外銷的瓷器數量上升緩解了瓷器嚴重緊缺的情況。不過瓷器基本上還是被貴族包攬。凡爾賽宮中就設置了專門的瓷器存放室來展示路易十四擁有的瓷器。

新航路的開闢使中國瓷器大批量的外銷到歐洲

直到十七世紀左右,在經過了長達百年的貿易後,歐洲不但積累了大量的瓷器,還偷師到了中國的制瓷工藝,於是瓷器從貴族走進了平常百姓的家中。到了這一階段,瓷器所展現出的就不僅僅是觀賞性了,瓷器的實用性被髮掘出來,這也是瓷器能夠在歐洲紮根開花的一個重要條件。

在歐洲逐漸得以普及的瓷器

二、風靡歐洲的中國瓷器

1、 瘋狂的交易

在陶瓷交易的歷史上,有一起異常出名的瘋狂交易。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是一個狂熱的中國瓷器愛好者。他在公元1717年與腓特烈一世曾經有過一筆交易。他用600名薩克森龍騎兵(龍騎兵,騎兵的尊稱)與普魯士帝國腓特烈一世交易換取了151件中國康熙時代的青花瓷。這場交易可以看出,歐洲王室對於中國瓷器的熱愛程度。今天這些利用600名全副武裝的王國騎兵換來的瓷器仍然陳列在德國茨溫格宮中,得到了“近衛花瓶”的美稱。

清朝康熙時期的外銷瓷花瓶

2、 狂熱的王室和文豪

如上所說,青花瓷的昂貴使得它成爲了身份的象徵,在歐洲許多國家的王宮中都收藏了大量的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在新特拉王宮中建造了一間貼滿青花瓷的房間,不僅國王,葡萄牙國內還有貴族把261件瓷器鑲嵌在房頂上,就爲了天天抬頭就能欣賞到美麗的瓷器。而也不僅僅是王室貴胄,英國著名的文學家雨果對於中國瓷器的熱愛也是如滔滔江水。雨果的愛情詩屋可以說是享譽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愛情詩屋當中有一面嵌滿青花瓷的牆。因爲一隻意外打碎的瓷瓶,雨果還留下一首《跌碎的花瓶》來描述自己的心痛。

熱愛中國瓷器的大文豪雨果

三、中國瓷器怎樣影響歐洲

1、 對歐洲瓷器藝術的影響——代爾夫特,中國陶瓷的山寨改良款

被稱爲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曾經一度是海上貿易的一哥。自然而然地荷蘭和中國進行了大量的貿易往來,這其中就包含了瓷器。中國瓷器在荷蘭的需求十分旺盛,加上到了明朝末年,中國戰亂不斷,出口的瓷器數量大減導致從中國採購的瓷器遠遠不能滿足荷蘭本國的需要,於是荷蘭走上了山寨的道路。經過荷蘭制瓷大師的不斷探索終於製造出了與中國青花類似的瓷器,這種瓷器以它出生的地方命名爲代爾夫特。

荷蘭代爾夫特瓷器

這種瓷器吸收了中國陶瓷的風格,但同時也與荷蘭當時盛產的琺琅和玻璃進行了藝術融合,創造出了具有荷蘭特色的瓷器。比如說代爾夫特藍瓷中的’花塔’。“花塔”又被叫做鬱金香花瓶,是荷蘭人專門爲插鬱金香花而製造的,是荷蘭融合本國需求對於中國瓷器的山寨改良產品。

荷蘭專門插鬱金香的代爾夫特藍瓷花塔

2、 對歐洲飲食文化的影響——分餐制度

陶瓷器具進入歐洲之前,歐洲上層社會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金屬餐具,而民間則比較多的應用陶器或者木製餐具。由於歐洲製陶水平限制,陶製的餐具粗笨不堪,而木製的餐具則面臨保存不當發黴腐壞的危險。所以平民階層對於飲食器具採取了能省就省的態度十五世紀之前,即使是以高貴著稱的貴族圈中,主人和客人共用同一個碗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更何況是平民階層。平民人家,經常一家人共用同一個湯盆喝湯,有的時候甚至不使用餐具,直接用手抓食物。

因中國瓷器的傳入歐洲形成了今天的分餐制

直到十七世紀末期,中國陶瓷在歐洲大規模普及之後,歐洲人的飲食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由於瓷器具有輕便易於存放的優點,再加上醫學認識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飲食衛生。於是才形成了今天歐洲引以爲傲的分餐制度,這種制度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其實還得益於中國瓷器的傳入和普及。

唐頓莊園的情節體現了歐洲的分餐制

3、 對英國酒文化的影響——潘趣酒碗

英國人愛喝酒是全世界都出了名的,在愛酒這一點上,英國這個紳士國家與戰鬥民族相比也不遑多讓。傳入歐洲的中國瓷器中,酒具是很大的一類。對於英國人來說,中國的瓷器對於英國的酒文化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歐洲潘趣酒碗

說起這一點,就不得不提一提潘趣酒碗,潘趣酒碗堪稱這一階段中國瓷器對英國酒文化影響的代表作品。潘趣酒碗就是用來裝潘趣酒的酒具。潘趣酒是17世紀左右盛行在科羅曼德爾海岸(位於今印度半島東南部)的一種調製酒,由多種果汁、酒品混合調製而成。這種新奇的酒品隨着大英帝國的水手的足跡,進入了英國而且成爲了“網紅飲料”。這個時間段恰好與中國瓷器在西方廣泛推廣相重合,於是英國人別出心裁的使用中國瓷器中的“大碗”作爲潘趣酒的調製用具,由此產生了中西合璧的潘趣酒碗。後來有些英國商人會直接要求中國瓷器廠製作繪有如西方神話等具有西方特色的潘趣酒碗。

具有吉祥意味的歐洲潘趣酒碗

潘趣酒碗在歐洲有着吉祥喜慶的特殊含義。這是因爲在歐洲的家庭聚會中,人們經常飲用潘趣酒。一般是由家中的長輩按照家族的口味在大潘趣酒碗中將潘趣酒調製好,然後再分別倒入晚輩們的碗中飲用。這樣的潘趣酒蘊含着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於是漸漸的潘趣酒碗就作爲吉祥喜慶的含義成爲了一種文化符號。

精美的中國外銷瓷器

四、中西文化的交融

1、 觀賞性使得中國瓷器風靡歐洲

不可否認,中國瓷器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與其所代表的東方神祕的文化審美以及獨特的美學特色息息相關。最初的中國瓷器仍然是以觀賞性作爲首要作用存在,大部分的瓷器都是作爲王室貴族的收藏品被陳列在展示櫃裏,作爲權利和身份的代表。

歐洲貴婦餐桌上的中國瓷器

2、 實用性使得中國瓷器在歐洲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

但是隻有觀賞性的東西一定無法長久的存在,因爲審美總有疲勞的一天,需求總有飽和的時候。中國瓷器在這個時候又表現出了它實用性的一面。作爲飲食器具的瓷器改變了歐洲的餐桌文化,爲歐洲的飲食制度完善添磚加瓦。同時,這一時期的瓷器與歐洲盛行的酒文化進行了很好的融合,成爲了酒文化中的一個獨特部分。

用中國瓷茶杯喝茶的歐洲貴族——中國瓷器除了美觀還有強大的實用性

3、 總結

所以說一件事物的美絕對不僅僅只有外表美,外表的美或許可以盛行一時。但長久來看,任何一種能夠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事物都必須兼具內在美。中國的瓷器就像中國人所崇尚的美一樣,在外在美的基礎上並沒有放棄對使用價值的保留。正是這樣,中國瓷器才能不斷的利用自己的實用性與西方的需求相融匯,使得中西合璧的瓷器以新生的姿態更好的發展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