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有網友在微博爆料:13日上午,在四川省資陽市城區1路公交車上,一女子喝着豆漿、喫着油條上公交,喫完後將塑料袋放在公交車引擎蓋上,被司機勸阻後,她辱罵公交司機近半小時,甚至還向公交車司機嚷嚷:“有個方向盤了不起啊”“有本事往嘉陵江裏衝!”

  

  女乘客辱罵公交司機:

  “有本事往嘉陵江裏衝”

  11月13日,網友“DaisyGarnet ”在微博上發佈的視頻顯示,一個留着中短直髮的女性帶着外地口音,情緒激動似在“吵架”。

  網友在微博中描述,從他坐上1路公交車到下車,這位乘客一直在辱罵公交司機,還嚷嚷着“有個方向盤了不起啊”“有本事往嘉陵江裏衝”等類似話語。

  網友表示,該乘客除了辱罵公交司機,對司機進行人身攻擊外,還辱罵同車乘客,話語中帶有地域歧視。

  

  公交司機:

  女乘客亂扔垃圾,勸一句被罵近半小時

  15日,記者見到當班司機甘德成,他說被罵時心裏很不舒服,但一直提醒自己安全第一。

  “從她乘坐的江南花都站到孫家灣站,全程近半個小時車程,一直在罵。”甘德成回憶,9點40左右,女乘客在江南花都上車,是一名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說話帶着外地口音,上車後,一直站在駕駛室旁喫油條、喝豆漿。

  油條豆漿喝完後,乘客順手將塑料口袋放在公交車的引擎蓋上,車輛行駛中,塑料袋從引擎蓋飄落下來。

  於是,甘德成提醒該女子將垃圾丟進後門的垃圾桶。這句話引起了女乘客不滿,她不僅沒有把垃圾拾起,還準備將手中裝過豆漿的塑料瓶向甘德成扔去。

  “我看了她兩眼,沒扔過來。車行到南門口紅綠燈口時,趁等紅綠燈的時間,我把塑料袋和塑料瓶撿到垃圾桶內。”甘德成說,當時心裏時很不舒服,但考慮到一車人的安全,“只有安慰自己當沒聽見。”

  車上其他乘客紛紛勸說,女子並未停止辱罵,一直到她下車,罵聲才消失。

  

  公交公司:

  駕駛員處理方法得當,將設置“委屈獎”鼓勵

  “公司平時要求駕駛員打不還手罵不還手,文明駕駛。”資陽城市公交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營科科長尹濤說,甘德成有20多年駕駛經驗,來開公交車才半年,此次事件中,甘德成處理方法得當。

  網友:關門、停車、報警

  

  

  人民日報評論:

  爲什麼規則會被無視

  飛機上,有乘客把腳放在小桌板上,被乘務員勸阻後卻指責機艙管理不夠人性化;女子騎電動車闖紅燈與正常行駛的出租車發生剮蹭,未受傷的情況下竟索要高額賠償;小區門口,未拴牽引繩的寵物狗嚇到孩子,媽媽趕狗保護孩子,反遭狗主人拳打腳踢……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引人深思:爲什麼規則會被無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法治建設逐漸完善、規則體系日趨成熟,如何培養出與之相匹配的規則意識、精神文明,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可以說,捍衛以法律和公序良俗爲基礎的規則文明,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道必答題。

  

  有時候,矛盾、誤會乃至風險,常源於對規則的漠視。有的人在公共場所高聲喧譁,是沒意識到“自己聲音大會影響他人”,稍加提醒還能改正;但也有人屬於“明知故犯”,規則於自己有利就遵守,規則妨礙了自己就破壞;更有甚者,認爲守規則是笨拙、迂腐、怯懦,繞過規則得了便宜,才顯得聰明、靈活、有本事。

  凡此種種,不僅容易引發矛盾、擾亂秩序,還會“攤薄”社會信任,帶偏社會風氣。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盡人皆知的俗語,今天依然發人深省。

  在現代社會的文明肌體中,規則就是筋和骨。有了明確的規則,才能框定人們的行動邊界。在傳統熟人社會,人的流動性不強,熟人之間的評價,構成了“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標準。在現代社會,人的流動性強,“住了3年沒跟鄰居說過一句話”也不鮮見。

  這樣的“陌生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需要明確的規則來協調彼此關係,定義“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樓道里“不準倒垃圾”的告示,到國家的成文法律,只有規則才能成爲現代社會正常運轉的“潤滑劑”。也只有通過培育人們的規則意識和守則能力,才能推動我們的社會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挺進。

  

  不遵守規則就要付出“代價”,是督促人們遵守規則的重要動力。絕大多數人對法律令行禁止,是因爲知道違反法律的嚴重後果。但法律只是規則的一種。爲什麼有行人看到紅燈亮起,仍不假思索地闖過去?爲什麼有人無視禁止吸菸的標識,轉過頭去就點上一支?爲什麼有人敢於“碰瓷”,信奉“越胡鬧越有利”的歪理?

  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違反規則的“代價”不高,有時候還能佔“便宜”。這樣的苗頭不剎住,也會影響全社會對規則的敬畏。對整個社會來說,無論是道德規範、行業規則,還是公司章程、校規校紀,恰恰是那些“軟規則”的落實情況,展現着文明的水準與素質的高低。

  

  前些天,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牽動人心。這場悲劇以血的代價警示人們,很多時候規則是生命的“安全帶”。“一個不守規則的乘客,一位處置不當的司機,讓15條生命瞬間逝去。”

  

  確實,當我們的社會氛圍,能對不守規則的行爲儘快給出否定評價和制止行動,公共場所的不文明行爲就能大大減少。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時代,不守規則的“代價”被顯著提高了。

  無論是高鐵上霸座,還是景區裏破壞公物,只要被曬上網,就不得不承受來自輿論的譴責和壓力。在不文明行爲可能被隨時隨地“現場直播”的今天,每個人都需要培養一點尊重規則、敬畏規則的“鏡頭感”。

  

  不守規則的代價需要提高,守規則的意識則需要深入人心。不久前,一位警察在給違規車輛開罰單時,發現6歲的孩子正在“教育”違規的父親:“我爸該罰,喊他停在停車庫他不聽,到處亂停車,就要處罰他。”幼小的孩子不一定懂得違規的“代價”,但卻從心底裏認同“守規則纔是對的”。

  

  孫某6歲的兒子(右)在一旁教育父親 渝中警方 供圖

  爲剛性的規則體系構建成風化雨的文化環境,通過教育的方式在每個人心中播下規則的種子,才能讓自覺遵守規則融入血液,凝聚起全社會的文明共識。

  不久前,有地方的教育部門對社交網絡中的家校羣“約法三章”,制定出提升網絡平臺交流效率的新規則。網友感慨,無論技術怎樣進步、社會如何發展,規則都是“基礎設施”。用實際行動捍衛我們的規則文明,就是在點亮你我生活、創造美好未來。

  來源:工人日報微信公衆號

  編輯:張凱倫

  監製:宿廣田

  你可能喜歡的文章:

  快來一睹風采!這2名檢察官入圍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

  這纔是雙11的頭條!看哭無數中國人!

  “兩法”修改後,檢察工作怎麼幹?看最高檢這次會議劃重點

  有乘客在毆打公交司機,你能不能衝上去踹他?| 深夜有聊

  最新!蘭海高速特大交通肇事案:檢察機關提前介入 肇事司機已刑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