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林兰英陪伴孙女在教室里绘画

“我们这种康教医结合的康复模式得到了专家和各级部门的认可。”曲阜市残联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孩子在这种模式的康复训练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据曲阜市残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曲阜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是经省残联验收通过确定的脑瘫、智障、孤独症、聋儿省级康复定点机构。承担着山东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项目。2018年3月,康复中心搬迁到曲阜市特殊教育学校院内,与曲阜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多年合作探索的基础上,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结合儿童康复多元化的特点成立了“特殊儿童康教医结合中心”。现有康复工作人员26人,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康复工程内在训儿童128人。结合儿童康复多元化的特点改建成高标准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区、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区、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区、听力言语障碍儿童康复训练区。设有康复测评室、综合感统室、听统室、音乐训练室、个训室等30多个科室。同时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心提供伙房、餐厅、宿舍、室外活动场地等,满足儿童生活的需求,并为儿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康复。康复中心儿童康复的工作人员为其学校的学生提供医疗康复,双方的工作人员、康复教学设备等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在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了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康复、教育等工作的有机衔接,机构协同合作的运行保障机制,满足了残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全面提高了服务残疾儿童的能力和水平。

康复新模式,照亮“慢飞天使”成长路

全天候陪伴,她扮演起了“超人奶奶”

林兰英的孙女小琳琳今年3岁,小女孩活泼好动,经常坐不住。课堂上,老师正在利用多媒体教大家认识图形,当画面上出现黄色的圆形时,小琳琳突然站起来,大声呼叫。她显得很兴奋,专注讲台几秒后,眼睛又瞬间离开。坐在一旁的林兰英赶紧将孙女拉到座位上,嘴里一直小声督促她:“听课,听课!”突发状况在这间教室显得平淡无奇,老师继续讲课,孩子则在家长的帮助下艰难学习。

今年3月份,曲阜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搬迁至曲阜市特殊教育学校院内,当时两岁半的小琳琳成了搬迁后的新学员。小琳琳家住曲阜市林前村,她每天坐在奶奶身后经过40分钟的车程来到康复中心。半年来,一直是奶奶带着她风雨无阻的坚持着。据康复中心主任霍静回忆,今年三月份,小琳琳是被奶奶抱着来做康复的。“这个孩子属于多重障碍,刚来时不能行走,易怒。”下课后,霍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课堂上老师正在对和琳琳情况相似的孩子进行沟通认知的教育。这段时间康复中心对琳琳进行了经颅磁、组训、集体课等康教医结合课程,目前小琳琳已经能独立行走,并且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认知功能。

“孩子进步很快,以前总担心她上学不适应,现在通过做康复、上集体课,我觉得她变得越来越聪明,什么事情她都懂。”从最初对孙女的担心不已,到如今的充满希望,林兰英很享受这种变化。因为林兰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的小孙女会越来越好……

照顾孙子5年,她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过程

儿媳智力障碍,儿子常年外出打工,72岁的孔广凤全职照顾孙子刘启运。从孙子3岁进入康复中心做康复,到如今来到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孔广凤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13日上午,刘启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他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诵了《三字经》。由于表现优秀,他获得了老师颁发的奖状。

“孩子是好样的!这些年他越来越懂事,长大了,也更聪明了。”孔广凤告诉记者,五年前他带着刘启运来到曲阜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时,孩子自言自语,不理他人,有时还会突然间大哭大闹。在康复中心里接受了系统的康复训练后,人安静下来,身体的协调性也越来越好。今年3月份,康复中心搬到曲阜市特殊教育学校里,原来和刘启运一同做训练的孩子们被统一编排到了学校的一年级一班。

13日上午,特教学校教学楼最西侧的一间教室里正在上数学课,课堂上老师教学生们学习认识数字。坐在第一排穿着绿色运动装的男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不仅反应快,有时还可以举一反三。教室外的孔广凤骄傲的告诉大家,这个男生就是自己的孙子刘启运。一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孔静向记者介绍,相较与其他班级,她所负责人的一年级一班的6位同学,上午上课,下午需要到隔壁的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孔静说,为了让正在享受国家免费康复的特殊孩子同等的享受特殊教育,从今年9月份起,曲阜市特殊教育学校首批康教实验班开课,课程包括:数学、语文、美术、劳动、体育、音乐。刘启运等6个孩子在这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小学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