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林蘭英陪伴孫女在教室裏繪畫

“我們這種康教醫結合的康復模式得到了專家和各級部門的認可。”曲阜市殘聯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孩子在這種模式的康復訓練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得到了家長的認可與接受。

據曲阜市殘聯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曲阜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是經省殘聯驗收通過確定的腦癱、智障、孤獨症、聾兒省級康復定點機構。承擔着山東省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項目。2018年3月,康復中心搬遷到曲阜市特殊教育學校院內,與曲阜市特殊教育學校在多年合作探索的基礎上,強強聯合,資源共享,結合兒童康復多元化的特點成立了“特殊兒童康教醫結合中心”。現有康復工作人員26人,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現康復工程內在訓兒童128人。結合兒童康復多元化的特點改建成高標準的腦癱兒童康復訓練區、智力障礙兒童康復訓練區、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區、聽力言語障礙兒童康復訓練區。設有康復測評室、綜合感統室、聽統室、音樂訓練室、個訓室等30多個科室。同時特殊教育學校爲中心提供伙房、餐廳、宿舍、室外活動場地等,滿足兒童生活的需求,併爲兒童提供所需的教育康復。康復中心兒童康復的工作人員爲其學校的學生提供醫療康復,雙方的工作人員、康復教學設備等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康復機構、特殊教育學校、醫療機構在殘疾兒童康復、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作用,實現了殘疾兒童發現、診斷、評估、康復、教育等工作的有機銜接,機構協同合作的運行保障機制,滿足了殘疾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需求,全面提高了服務殘疾兒童的能力和水平。

康復新模式,照亮“慢飛天使”成長路

全天候陪伴,她扮演起了“超人奶奶”

林蘭英的孫女小琳琳今年3歲,小女孩活潑好動,經常坐不住。課堂上,老師正在利用多媒體教大家認識圖形,當畫面上出現黃色的圓形時,小琳琳突然站起來,大聲呼叫。她顯得很興奮,專注講臺幾秒後,眼睛又瞬間離開。坐在一旁的林蘭英趕緊將孫女拉到座位上,嘴裏一直小聲督促她:“聽課,聽課!”突發狀況在這間教室顯得平淡無奇,老師繼續講課,孩子則在家長的幫助下艱難學習。

今年3月份,曲阜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搬遷至曲阜市特殊教育學校院內,當時兩歲半的小琳琳成了搬遷後的新學員。小琳琳家住曲阜市林前村,她每天坐在奶奶身後經過40分鐘的車程來到康復中心。半年來,一直是奶奶帶着她風雨無阻的堅持着。據康復中心主任霍靜回憶,今年三月份,小琳琳是被奶奶抱着來做康復的。“這個孩子屬於多重障礙,剛來時不能行走,易怒。”下課後,霍靜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她告訴記者,課堂上老師正在對和琳琳情況相似的孩子進行溝通認知的教育。這段時間康復中心對琳琳進行了經顱磁、組訓、集體課等康教醫結合課程,目前小琳琳已經能獨立行走,並且掌握了一些基礎的認知功能。

“孩子進步很快,以前總擔心她上學不適應,現在通過做康復、上集體課,我覺得她變得越來越聰明,什麼事情她都懂。”從最初對孫女的擔心不已,到如今的充滿希望,林蘭英很享受這種變化。因爲林蘭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她的小孫女會越來越好……

照顧孫子5年,她見證了孩子的成長過程

兒媳智力障礙,兒子常年外出打工,72歲的孔廣鳳全職照顧孫子劉啓運。從孫子3歲進入康復中心做康復,到如今來到特殊教育學校成爲一名小學生,孔廣鳳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13日上午,劉啓運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朗誦比賽,他在全校師生面前朗誦了《三字經》。由於表現優秀,他獲得了老師頒發的獎狀。

“孩子是好樣的!這些年他越來越懂事,長大了,也更聰明瞭。”孔廣鳳告訴記者,五年前他帶着劉啓運來到曲阜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做康復訓練時,孩子自言自語,不理他人,有時還會突然間大哭大鬧。在康復中心裏接受了系統的康復訓練後,人安靜下來,身體的協調性也越來越好。今年3月份,康復中心搬到曲阜市特殊教育學校裏,原來和劉啓運一同做訓練的孩子們被統一編排到了學校的一年級一班。

13日上午,特教學校教學樓最西側的一間教室裏正在上數學課,課堂上老師教學生們學習認識數字。坐在第一排穿着綠色運動裝的男生在課堂上非常活躍,他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不僅反應快,有時還可以舉一反三。教室外的孔廣鳳驕傲的告訴大家,這個男生就是自己的孫子劉啓運。一年級一班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孔靜向記者介紹,相較與其他班級,她所負責人的一年級一班的6位同學,上午上課,下午需要到隔壁的康復中心進行康復訓練。孔靜說,爲了讓正在享受國家免費康復的特殊孩子同等的享受特殊教育,從今年9月份起,曲阜市特殊教育學校首批康教實驗班開課,課程包括:數學、語文、美術、勞動、體育、音樂。劉啓運等6個孩子在這裏成爲了一名正式的小學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