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分析: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是這5種

時代進步,科技飛速發展,最能代表歲月變遷的特徵之一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現在無論老小,基本上都喜歡玩手機,出門都不帶錢了,因爲移動支付已經普及到一定程度,每個成年人基本上一定有微信或者支付寶。就連街頭乞討的人都隨身帶着收款碼,讓人不禁哭笑不得。科技發展離我們既陌生又遙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都被拉長了,很多人內向的性格在生活中得以越來越內斂,在網絡上得以充分地釋放。

微信作爲中國用戶數最多的即時通訊軟件,除了聊天外還能進行會議、閱讀、分享等操作。尤其是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大家可以足不出戶來分享或者瀏覽朋友的狀態。應該大部分人都會有發朋友圈的習慣,只是頻率不一樣。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似乎會有這麼一羣人,好像永遠也不會發“朋友圈”狀態,而且基本上以男性爲主。最近有清華大學心理學家分析: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基本上都是這5種。

一,確實不愛發 每天工作朝九晚五,生活相對單調簡單,發也沒有什麼內容分享,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也沒有什麼別的事情,畢竟對於當下社會,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努力地生存着,爲了每一個明天而努力。索性也懶得去發什麼狀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二,微信只聊天 這一種情況和上一種比較類似,專注於生活的某種事業,從而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爲了賺錢或者爲了事業的專注,工作與生活完美契合,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但是由於身邊人都用微信來聯絡,自己只好也下載了一個以方便與朋友聯絡。但是偶爾也會時不時看看別的朋友分享的,進行點贊評論等互動。

三,特立獨行有想法 這種情況代表的性格就是獨立自主,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不希望被雜亂的朋友圈所羈絆或影響思維能力,自然也不需要別人的認同。不跟隨潮流,不關注身邊人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多友情交集,最主要的是不喜歡被人評價與誤會。

四,純性格內向 因爲人生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等諸多原因,使得性格變得內斂文靜,生活中便是一個少言寡語的人,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也是表裏如一,不習慣主動分享。有自己的小圈子去思考。

五,內心有祕密 因爲一些錯誤的行爲導致於心有愧,或者是做生意虧欠了債務,變得自閉,不太習慣分享自己的生活,也很少和朋友聯絡,對於內心的祕密也是一直保守着,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其實無論什麼生活方式,只要不違背法律道德,都值得外人給予尊敬。當然了,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研究表明中國年輕人正在逐漸變得暴躁與缺乏耐心、陽光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生活動力。對於是否愛使用朋友圈其實也沒有什麼,只是性格的一種體現,重要的是生活中要樂觀開朗,一定要努力地生活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