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官方主導轉向人人蔘與 大愛廣東引領慈善風尚

七月七日,廣州北京路步行街舉行公益慈善嘉年華活動 視覺中國供圖

1993年, 廣州第二屆教育基金“百萬行”共籌得人民幣1億元 葉健強 蔡惠中 攝

箴言簿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中國人民歷來重友誼、負責任、講信義,中華文化歷來具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爲樂的優良傳統。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金羊網記者 李妹妍

春天的故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說起。改革開放的春風爲廣東大地帶來了經濟上的新活力,也催生了社會慈善事業的種子。

向陽花木易爲春。憑藉毗鄰港澳及身爲僑鄉的優勢,廣東拉開社會捐助的序幕。1981年4月,李嘉誠先生向汕頭大學籌委會匯出了首筆捐款3000萬港元;1984年11月,霍英東先生爲中山大學捐資3700萬港元興建體育館……活躍的華僑資本引領着回鄉捐辦公益慈善事業的潮流。在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助的同時,公益慈善的理念在廣東破土而出:1983年,廣州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1987年,廣州市開通了全國第一條志願者服務熱線;1989年,全國第一個義工組織在深圳率先成立……

在零起步的階段,慈善救濟活動在廣東各級政府的主導下開展,通過慈善晚會、慈善義賣、慈善萬人行等形式,將一筆筆善款送予亟待救助的人羣:1991年爲華東水災開展捐助活動,1992年爲革命老區、山區貧困戶開展捐助活動,1993年爲廣東扶貧開展系列捐助活動,1994年爲粵西粵北重災區捐款捐物……改革激盪起伏的上世紀90年代,在政府的推動下,公益慈善事業得到培育和發展。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首次提出鼓勵非公募基金會發展的意見,被視爲民間慈善的破冰性文件——2005年6月,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成爲民政部非公募慈善基金“001號”,中國民間基金會從廣東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此後,各級政府角色逐漸從絕對主導走向着力推動,各類慈善組織開始成爲慈善事業發展的主角。2005年至2010年,廣東成立了廣東省殘疾人康復協會、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廣東省陳紹常慈善基金會、廣州市羊城志願服務基金會等102個省級慈善組織。21個地級以上市和50多個縣(市、區)建立了慈善機構,全省慈善網絡初步形成。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廣東民衆紛紛捐款捐物,並自發組成救援隊、醫療隊、志願服務隊等趕赴災區開展救援和重建工作,對汶川地震援助力度爲各省市之最。

創新的步伐並未停頓。2012年起,廣東開啓了一系列領先全國的改革:率先“鬆綁”社會組織登記、破除公辦慈善機構在慈善募捐中的“專權”等。“6·30”廣東扶貧濟困日、深圳慈展會、廣州慈善項目推介會、佛山“行通濟”等系列活動在全國打響“慈善廣東”品牌,社會捐贈量連續多年位居各省份首位,生動詮釋了“先富帶動後富”“共同富裕”的理念。

技術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鏈式效應”也讓公益慈善有了新的想象空間。2015年9月,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推出“99公益日”,3天內就動員205萬人次,募得善款共計2.3億元,“人人公益”再度由廣東引領全國。隨着我國慈善法開啓慈善事業“依法治善”新時期,越來越多羣衆通過各種網絡衆籌、愛心捐贈、輕鬆籌等參與慈善活動,進一步推動全民參與的慈善大格局的形成。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節點上回望,從官辦慈善到民間慈善再到人人公益,廣東的慈善事業一步步改革創新,不斷邁向法治化、規範化和專業化。一個個傳遞善心的“全國第一”、一張張與愛同行的“成績單”,正是廣東慈善事業最鮮活的註腳。

口述史

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

“苦跑41枚公章 才成好事”

《苦跑41枚公章才成好事》,2004年5月10日的羊城晚報頭版頭條宣告了一個“草根”團體的誕生。作爲廣東首家民間慈善團體,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以下簡稱“恤孤會”)從萌芽到出生足足歷時一年半,正是那個年代民間團體成立難的寫照。

“2002年12月26日,第一次發起人會議在廣州遠洋賓館舉行。” 恤孤會發起人之一王頌湯今年80歲,對那段往事仍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在遠洋賓館,12位發起人達成初步意向:組建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公益性民間組織“廣東爲了明天孤兒教育慈善基金會”。

王頌湯被推選爲申辦工作的負責人。他研究了相關文件並諮詢律師,原以爲最多五個月便能完成登記計劃,卻不料過程一波三折。

當時文件規定,民間社團登記要有主管單位。在尋找主管單位上,王頌湯就遇到了第一道門檻,“我們幾個發起人都是省政協委員,很自然就想到了省政協,但2003年年初省政協換屆,所有掛靠單位脫鉤,想法行不通了。”

所幸,省僑辦及時伸出了“援手”,同意作爲主管單位。“可當時國家正清理整頓基金會,大家說不如改成‘促進會’。名字一換,一系列流程要重新走一遍。”王頌湯說,2003年6月,他們拿着省僑辦新的批覆到民間組織登記機構辦理登記,新的難題又出現了,“按規定,僑辦主管的單位必須要跟僑務有關係,但我們幾個發起人都不是華僑”。

發起人來回奔波,申辦工作卻膠着不前。直到2003年11月19日,事情纔出現轉機。“我們找到時任廣東省民政廳廳長的楊華維,他說這麼好的事肯定要大力支持,併爲促進會定了名字‘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

至此,由省民政廳作爲主管單位,民間組織管理局依法依規辦理登記、審批手續,恤孤會的申辦真正進入了法定程序,接下來就是辦理“準生證”。

然而,爲了這張“準生證”,發起人又不知跑了多少趟。“數得着的就是41枚公章,還不包括白忙活的其他工作”。

談起當時的迂迴曲折,如今的王頌湯倒是覺得很平常。他說,當年民間慈善社團還很少見,社會對慈善事業的認知以及政策環境都和現在不一樣,“以前我們還需要掛靠主管單位,現在社會組織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這十幾年來,國家的政策越來越開放,鼓勵民間組織在公益事業上發揮更大作用,這對我們都是利好的消息。”

2018年8月4日,深圳舉行關注留守兒童“擁抱吧爸爸”線下公益影展 視覺中國供圖

風雲錄

1987

廣州設立全國第一條志願服務熱線電話——“手拉手”中學生心聲熱線;全國試行發行社會福利獎券,廣東是首批發行的省級試點區域之一

1988

全國首次區域性慈善公開募捐行動“中山慈善萬人行”活動正式啓動

1990

全國第一個義工組織“深圳市義工聯合會”成立

1999

《廣東省青年志願服務條例》出臺,成爲全國第一部省級地方性志願服務法規

2005

香江集團率先在全國成立非公募慈善基金會,成爲中國非公募基金會001號

2006

深圳市組建民間組織管理局,行業協會直接由民政部門登記,在國內最早實現行業協會民間化

2007

廣東省志願者事業發展基金會成立,成爲全國第一個省級志願者公募基金會

2008

截至當年11月6日,廣東爲汶川地震捐款54.15億元、捐贈物資折款7.62億元,爲各省市之最

2012

《廣州市募捐條例》正式實施,成爲全國第一部關於慈善事業的城市立法;廣州義工聯成爲第一家申請並獲得募捐許可的慈善組織

2017

廣州市創新提出創建全國“慈善之城”

2018

廣東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學院——嶺南公益慈善學院揭牌成立

盼了整整十年,第一個非公募慈善基金會誕生

作爲民政部批號“001”的中國首家國家級非公募慈善基金會,2005年,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慈善事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但鮮有人知道,從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第一次萌發做慈善基金會的念頭,到基金會正式設立,中間整整等了10年。

早在1995年,熱心公益的翟美卿就到廣東省民政廳,想要申請成立一個私立基金會,但工作人員回覆稱,國家政策並未放開,暫時還不行。1998年,她又跑到民政部,得到的答覆依然是:政策沒有放開,暫無先例。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通過《基金會管理條例》,允許私營企業設立非公募基金會,翟美卿盼了近10年的事情終於出現曙光。她第一個向民政部提出申請,第一個遞交表格,第一筆5000萬元資金也馬上打到了基金會賬戶上。

當年6月1日,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開始實施當天,翟美卿就拿到了民政部允許香江集團成立社會救助基金會的批文,批號“001”。次年6月,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正式成立!

十餘年來,該基金會聚焦教育、扶貧、扶孤和救災等一系列慈善事業,其廣爲人知的“五個1000”計劃(建立1000個愛心圖書室,幫助1000個貧困家庭,助養1000個孤兒,資助1000個貧困學生,發起1000個義工)更成爲粵企慈善公益事業的樣本之一。

志願服務發源:深圳首現義工團體

深圳市義工聯合會的前身要追溯至1989年。當年9月20日,共青團深圳市委開設了一條“關心,從聆聽開始”青少年服務熱線,19名熱心人士組成的義工隊伍爲遇到困難的來深創業者提供幫助。1990年4月23日,由46名義工組成的深圳市義工聯在民政局註冊成立,成爲中國內地第一個義工團體。

爲推動和保障義工服務活動的健康開展,1998年,深圳就開始着手志願服務立法工作,並於2002年組織開展了相關條例的起草工作。2005年7月1日,中國內地第一部規範義工工作的地方性法律《深圳市義工服務條例》出臺。

“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願者。”從最初19人組成的義工隊伍到如今153.9萬人的大團隊,由1個法人義工組織到12180個志願組織,從1條心理關愛熱線到20大類常規服務、83萬個志願項目……二十多年間,深圳義工聯始終是我國志願服務的先鋒,還創下第一批國際志願者、第一個義工服務市長獎等十多個全國“第一”。2011年,深圳在全國首個系統性提出建設“志願者之城”,推動志願服務從提供社會服務向參與社會治理跨越。

首個區域性慈善募捐:中山『慈善萬人行』三十而立

1987年年底,中山市文化局牽頭組織到市光榮院、市福利院等單位慰問革命老人和孤寡老人。慰問結束後,他們提出借鑑香港“公益金百萬行”做法,在中山開展 “萬人行”活動,藉助社會力量敬老愛老。

1988年2月15日,中山首次舉辦“敬老萬人行”,這成爲全國首個區域性慈善公開募捐活動。當天1.6萬人參加巡遊,籌得善款7.2萬元。次年起,“萬人行”活動由中山市紅十字會牽頭主辦,易名爲“慈善萬人行”。善款陸續建起啓智學校、敬老院、博愛醫院等,社會影響力日漸擴大。

中山“慈善萬人行”以別開生面的形式籌集善款,逐漸成爲全民參與的大型公益性慈善活動,也成爲中山的城市精神文化品牌和名片。30年來,活動累計募集的資金超過13億元。

2010年5月,中山以‘博愛·和諧——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爲主題將“慈善萬人行”搬上了世博舞臺,也成爲當時全國唯一以慈善爲主題的參展城市。

深改策

慈善法立法 吸納廣州經驗

今年11月5日發佈的第五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顯示,在221個樣本城市中,廣州的“城市愛心GDP”成績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其中“政府支持”一項以24.78的高分領跑全國。

事實上,從2016年醞釀謀劃、2017年全面啓動,到2018年深化推進,廣州近年來以創建“慈善城市”爲抓手,着力打造具有引領性的城市慈善發展樣本。

2012年,廣州率先出臺《廣州市募捐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關於慈善事業的城市立法。其中,開放公募權、規範募捐信息公開和監督等改革措施破除了阻礙慈善募捐發展的制度瓶頸,在全國具有首創意義,也成爲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直接借鑑。

2017年,廣州把創建“全國慈善之城”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捐贈年增長率不低於5%、註冊義工(志願者)占城鎮常住人口比例達15%以上、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不少於8.5個等具體指標。

有賴於“慈善+”的模式創新,越來越多領域正與慈善發生關聯:“慈善+互聯網”,“廣益聯募”目前已有242家公益慈善組織入駐、482個公益項目上線;“慈善+體育”,廣州馬拉松、廣州國際龍舟賽等國際賽事均攜手慈善;“慈善+藝術”,慈善電影周、慈善演唱會、慈善拍賣會等精彩紛呈;“慈善+實體”,151個各類慈善活動基地覆蓋全市,讓市民零距離參與慈善……

(李妹妍 廖培金 李國全)

專家談

“跨界”協同 1+1+1>3

廣東一直以來都有市民社會的傳統,原來民間公益和官方慈善是兩條線,政府以慈善會系統爲代表進行兜底性工作,民間則是各類社會組織自發開展公益活動。而隨着政府職能的轉移和廣東大力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官方與社會協同,大量活躍的義工和社工機構成爲廣東慈善公益最大的亮點。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1+1+1>3”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愈發清晰。

廣東政策先行的特點也爲慈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制度環境。從《廣東省行業協會條例》到《廣州市募捐條例》,在頂層設計、制度保障方面都比較完善。今年剛修改的《廣州市社會工作服務條例》提出,對每個社工服務站(家綜)一年進行240萬元、持續五年的資助。大量社工專業力量爲社區居民提供養老、殘障、青少年等相關社會服務,形成較好的社會協同局面。

不過,相對而言,廣東尚缺少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品牌公益慈善組織和知名項目。 公益慈善領域的“廣東模式”還需進一步提煉和推廣。應該更重視慈善品牌的打造,積極走出去,這對提升廣東慈善的影響力很重要。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嶺南公益慈善學院副院長周如南

(受訪者供圖)

總指揮:劉海陵

策 劃:林海利 郭啓釗 林兆均 胡 軍

統 籌:陸德潔

編輯:寶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