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歲月變遷,居民身份證從無到有,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二代,尺寸未變,含金量越來越高。方寸之間,折射出的是社會管理方式的轉變和居民生活方式的進步,記錄的是我們生活的足跡,見證的是中國社會的變化。

  11月5日一大早,成都市民餘先生來到青羊區政務中心公安窗口,由於新換領的身份證還沒取到,兩天後又要趕飛機,他急着辦一張臨時身份證。從照相到制證再到領證,前後僅用了3分鐘,這讓餘先生喜出望外:“我運氣真的太好了,本來工作就忙不好請假,沒想到只跑一次就搞定了。”

  其實,這和運氣好不好沒有關係。餘先生還不知道,成都市首臺“臨時身份證制證機”已經在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區分局辦證中心正式上崗了,申領臨時身份證的時限由原來的12個工作時縮短至3分鐘!

  2012年12月28日,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即將停止使用,市民來到青羊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二代身份證。

  改革開放40年歲月變遷,居民身份證從無到有,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二代,尺寸未變,含金量越來越高。

  ◆◆ 身份證的前世今生 ◆◆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公民並沒有居民身份證,除了戶口簿之外,介紹信是證明公民身份的有效憑證。“一張紙上寫着持有人姓名、性別、年齡,來自哪個單位或哪個村,需要辦什麼事情等基本信息,然後蓋上公章。”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回憶道。

  1985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居民身份證條例》,自此,各地公安機關陸續開始頒發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人員流動日趨頻繁,使用居民身份證的頻次也越來越高。

  “第一代身份證上記載着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戶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號碼、本人相片、證件有效期和簽發機關。整張身份證用手寫、聚酯薄膜密封、單頁卡式,15位編碼。”該負責人說,雖然有機器協助,但每一張身份證的每一個製作流程還需要手工操作。

  後來,全國各地陸續實現電腦打印身份證,身份證製作從手工化半網絡化轉變。依託於各地開始運用電腦管理人口信息,基層派出所不再需要一張張填寫底卡,而是通過電腦自動生成底卡數據包,底卡信息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後,工作人員翻拍並完成後續制證步驟。手寫身份證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全國範圍內建立施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國家爲每個公民從出生之日起就編定唯一的、終身不變的18位身份代碼。隨着科技飛速發展,已使用近20年的第一代身份證已不適應現實需求。2004年1月1日,我國的《居民身份證法》施行,《居民身份證條例》同時廢止,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開始換髮。二代證較一代證做了很多技術上的改進。

  例如,一代證採用感光化學和平版印刷爲主的制證技術,質量較差,二代證則是採用非接觸式IC卡技術,具備視讀和機讀功能,證件表面採用防僞膜和印刷防僞技術,內藏智能芯片,芯片採用數字防僞措施,將個人圖像和資料進行加密存儲。證件信息的存儲和證件查詢採用數據庫技術和網絡技術,可實現聯網查詢和身份識別。並且,二代證數字防僞系統採用密碼技術,防止身份證芯片內存的數據信息被非法寫入或篡改。

  “2013年以後,按照《居民身份證法》的規定,指紋信息被寫入到身份證芯片中,這有利於人和證的同一認定,也更有利於防僞。”該負責人介紹。

  ◆◆ “跑路費”省了 ◆◆

  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公民都應有一張身份證。然而,這樣一張覆蓋我國全體公民的證件,過去很多年在申領上卻遇到不少問題,例如:手續繁多、流程複雜、等待週期長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羣衆日常生活使用頻率最高的身份證,也有了一系列創新與進步,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雖然目前的異地辦證業務已經成型,但回想這幾年從無到有的過程,還是非常艱難的。”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負責人說。他還記得,省內是2007年左右開始開展身份證異地辦理業務,全省在外務工人員有幾百萬人,爲了他們的方便,當時想出了一個辦法,讓他們在外地自行拍照,同時寫好一份委託書,承諾照片和本人一致,將委託書和照片一同寄給家中的親人,讓親人代辦。

  當時爲幾十萬人解決了辦證換證問題,但到了2013年,指紋信息的錄入被加入到辦證流程當中,這個辦法就不行了。”該負責人說,正當他們在摸索新的方法時,2014年,阿壩州公安局領導來到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與他有了一次長談。

  當時,阿壩州的交通還不太方便,州里在成都和成都周邊工作、生活的居民也比較多,羣衆要是不小心丟了身份證,回去一趟有時甚至需要幾天的時間。

  “能不能想個辦法,讓阿壩州的羣衆在成都就把身份證補辦了?”羣衆的困難擺在眼前,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想到了一個辦法——讓阿壩州公安局民警來成都,開一個戶籍辦理窗口,把羣衆跑路變爲民警跑路。此舉一出,短短15天的時間,便受理了1000多人的辦證申請。

  進入2015年,我省除成都外共有34萬餘人的二代身份證已經到期,大部分是時年26至35歲、身份證期限爲10年的公民。之後3年,全省更是面臨着上千萬人換證的高峯期。爲了方便羣衆異地換證,省公安廳決定從2015年3月開始,攀枝花、瀘州、廣元、宜賓、廣安、達州、巴中、阿壩、甘孜、涼山10個距成都車程超過2小時的市州,在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設點,開展當地戶籍居民在蓉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這些市州的戶籍民警輪換時間,帶着設備到成都來現場爲羣衆辦理。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年多,爲10個市州的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其他市州的居民怎麼辦?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趁着全省人口信息管理系統的升級完成,從2016年11月起,全面開展省內居民身份證異地辦證工作,每個縣級公安機關設置一個異地辦證點,凡符合條件的川籍羣衆,均可在居住地的異地辦證點辦理居民身份證,實現了省內所有市州都可以異地辦理身份證。爲方便羣衆取證,公安機關還推出了證件郵寄快遞服務。

  ◆◆ 未來的電子身份證 ◆◆

  11月16日下午2點,成都東站,距離高鐵開動時間還有十幾分鍾,來不及取票,陳女士下車後直奔安檢通道,拿出身份證在自助驗證通道前一刷,“嘀”的一聲,通道門打開,她順利趕上了開往西安的高鐵。

  二代身份證信息化的應用,給羣衆出行帶來的現代化速度。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身份證已是人們日常不可不帶的口袋證件。如果身份證丟了,需要回戶籍地補辦,如果本人在外省工作,更加費時費力。

  2015年12月7日,四川作爲全國首批10個試點省市之一,與重慶市結對開展居民身份證跨省異地受理試點工作。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我省是勞動力輸出大省,在全國各地務工、求學的四川人很多,在省內身份證異地辦理推出之前,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已經開始試點開展身份證跨省異地辦證。

  當時全國各省份之間沒有統一的平臺,省公安廳首先提出FTP數據交換模式,讓四川、重慶兩地跨省“異地受理、本地審覈簽發、異地制證”模式得以實現。經過半年多的經驗積累,見試點有效果,省公安廳再次主動與全國多個省市結對,開啓異地互辦證工作。

  省公安廳居民身份證製作中心裏,工作人員覈對居民身份證膜打印信息。

  從2016年7月1日起,我省啓動與天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吉林、山東的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工作,並在21個市州設置了190個異地受理點。本着“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7月15日,跨省辦身份證新增河北省,8月8日,再新增遼寧、黑龍江、貴州、陝西、海南。

  到2017年1月1日,我省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範圍擴至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四川公安通過改革辦證方式,爲老百姓省了上億元的“跑路費”。另外,全省公安機關啓用自助填表機、自助受理機、自助發證機等7類自助服務設備數百臺,各地數個24小時自助服務區陸續正式運行。“四川公安”公衆微信號推出出入境“微服務”,提供“辦證指引”“證照拍攝”“辦證預約”“辦證點導航”和“辦理進度”等五大線上服務功能,打造“指尖上的警務”。

  2017年9月11日,成都市136個“公安一站式服務辦證點”正式啓動運行,可辦理5大類31項服務事項。一系列舉措的背後,是四川公安從“被動”到“主動”的服務理念轉變,以及對“以人爲本、便民利民”執法理唸的踐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斷加速的今年,居民身份證也開啓了新的征程。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可信身份認證平臺(CTID)認證的“居民身份證網上功能憑證”先後亮相微信和支付寶,並已在數個城市開始試點。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每一位居民都將擁有一張方便攜帶且不怕遺忘的“電子身份證”。

  本報記者 夏修露/文 張磊/圖

  編輯 夏菲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