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攝影器材,帶上簡單的水和乾糧,獨身往返於西部太行山區。爲了拍出好的作品,經常需要數月的時間。涉獵的傳統村落、山川、河流、動植物、人文等題材之多,令人驚歎。今年63歲的邢臺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文天平,是一名退休老記者,他放下從前手中的筆桿子拿起了相機,用十年光陰記錄着邢臺變化。

文天平

在文天平家中,一間臥室內擺滿了各種攝影器材和理論資料及他創作的作品。文天平今年63歲了,但仍精神飽滿。他剛剛連續拍攝了3天的金秋富崗蘋果纔回到家中,正在整理照片。最近,文天平正在爲河北省太行植物科技館拍攝圖片。

2014年9月18日,文天平爲了一個承諾,從富崗集團的崗底村出發,已走過了四個年頭。先後趟出了300條線路,存儲了2300G的圖片文件,大體覆蓋了邢臺縣、沙河、臨城、內丘等縣市的山川、河流、村莊。短則十幾里長則三十多里的山路,他經常走到精疲力竭,偶有一瘸一拐,練就了亦走亦拍的本事,不然就走不下這段山樑,跨不出這個山谷。

回到家後,文天平還要挑揀、存檔、在地形圖上劃出調查路線,這需要花費十多個小時。一年當中,文天平有近160天的時間在攝影。在大山深處,他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太多值得留念的瞬間。

爲邢臺發展做點貢獻

文天平作品

記者出身的文天平,始終保持着老記者的熱情和責任心。在接受邢臺市文聯、邢臺市攝影家協會拍攝“中國傳統村落和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任務時,他用田野調查的方法,在三年半時間裏,挑選了16個古村落,拍攝了近十萬張圖片,先後寫了50份報告。

爲了寫好古村落報告,他主動聯繫村委開座談會,掌握村裏的歷史。根據各個村落的不同特點,將拍攝的植物、動物、人羣、特有地貌等進行分類,每一個村落拍攝不低於5千張照片。這對年過六旬的文天平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有時,他也會在老鄉家中休息,那份淳樸也會打消他的疲憊。要說累,文天平也承認並不輕鬆,但他仍樂在其中。

十年間,文天平走遍了邢臺各地,積累下了數十萬張紀實民俗人文圖片。《英雄暮年》、《玉米一元一斤》、《扁鵲祠裏的膜拜》、《奶奶的三寸金蓮》、《家鄉土地上的熱歌》、《打醮紀實》等紀實題材的攝影作品都深受好評,也是他着重涉獵的攝影領域。

攝影四年便獲春晚金獎

文天平作品

還在邢臺一家新聞單位工作時,文天平就對攝影有興趣,但當時並未涉獵。2008年,下鄉參加奧運安保時,邢臺縣北小莊鄉東石善村及周邊村落的美景,一下吸引住了文天平。當年10月1日,文天平花費了4150元買了第一部相機。從此,他便開始學習研究攝影的理論知識,經常與攝影的朋友進行溝通,並通過實踐積累了大量經驗。

2011年夏天,在參加一次同學聚會時,文天平得知一位97歲的老奶奶爲了與在加拿大進修的孫女聯繫,學會了上網。如此高齡竟如此“超前”,文天平第一反應就是“這個題材我要拍”。

歷時半年,文天平終於完成了作品。在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上,他拍攝的作品《越洋電話》獲得了中央電視臺春晚金獎。事先已知獲獎的文天平並沒有與家人在家中過年,而是獨自一人騎着摩托車到了北小莊鄉東石善村,去拍攝年俗“烤大火”了。正月十五頒獎的那一天,文天平依舊獨自一人騎摩托到牛豆臺、路羅拍“烤雜病”和“轉黃河”。

攝影僅僅四年便獲得金獎對於文天平來說是一種肯定。但他的心思並未在此,而是不斷尋找新的題材去拍攝,“飢餓感”是他的原動力。“當時好多人給我打電話祝賀,我也很高興,但還是有許多東西要去完善。”文天平說,攝影的門檻看似很低,但想要拍出好的作品極其不易。

拍攝專題作品再創佳績

2011年,經過多年的攝影積累,文天平開始着手拍攝專題作品。《走近拾荒人》這個作品,他拍攝了5個月的時間。“我跟一些同行們探討過,攝影也是需要系列作品深入反映現實的,而且我也有這個打算。”文天平說。

在《走近拾荒人》專題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羣體的真實生活。在一整個冬天,文天平購置了新相機、鏡頭,來到他們身邊進行了詳細的瞭解調查。這一羣體在城市中最底層奮鬥的點滴,都在他的鏡頭前展現出來。他們臉上淳樸的笑容、堅毅的眼神,就是他們嚮往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哪怕是過年,文天平也沒有停止他的拍攝。回到家後,他又認真地整理出了8500字的文字。“其實之前也拍攝過拾荒者,包括現在也在拍攝。”文天平說,他想通過他的攝影作品和調查報告,讓更多的人關注這個羣體。

2013年,在《中國攝影雜誌》第8期,文天平的《走近拾荒人》專題作品刊發了8個版,用了他10張圖片,3500字,還配了推薦文章,一時間好評如潮。這是中國最具權威的攝影雜誌,在省內還未有他人能夠一次性刊發如此多的版面。

隨後,文天平又先後獲得了“河北省文藝振興獎”“邢臺市文藝精品獎”。

“能夠獲獎是對我的一種肯定,但我並不注重這些,更多的心思還是在攝影上。”文天平說,他想腳踏實地拍出更多純粹的作品。

文天平把自己比作是一名“苦行僧”,他的理念就是隻要下了決心再難的事情也要克服。雖然已經退休,但他想將手中的筆桿子換成相機,以滿懷熱情的心態,繼續爲邢臺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燕趙都市報 特約撰稿 杜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