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军崖岩画,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在面积约 330平方米的黑色岩石上分布着三组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大约刻画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这小山包上,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漫长风雨,将军崖上神秘的岩画符号到底记载了怎样的原始信息却一直充满了疑团,也被人称为“东方天书”。

将军崖岩画,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在面积约 330平方米的黑色岩石上分布着三组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凿磨制而成的岩画,大约刻画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古老的岩画分为3组。第1组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农作物图案。第2组以太阳、月亮、星云及兽面纹和一些符号为主。第3组以人面及星云图案为主。三组图案形状质朴,线条粗率劲直,内容看似简单,却也栩栩如生。在这小山包上,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漫长风雨,将军崖上神秘的岩画符号到底记载了怎样的原始信息却一直充满了疑团,也被人称为“东方天书”

红崖天书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晒甲山半山。有一块巨大的浅红色绝壁,壁长100米,高达30多米,石壁上有20余个深红色的形似古文的符号,这些符号在石壁上成上下不规则排列,线条深浅不一,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

而关于红崖天书那些古怪符号,从明朝开始就有许多的学者想破解这些文字意思,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刻着“天书”的岩壁呈红色,所以又被称为“红崖天书”

重庆彭水石刻天书,位于彭水县太原乡花园村的半山腰有一巨石,上面刻着一段奇特的字符。巨石坐南朝北,略呈长方形,高两米多,宽近两米。“天书”刻在巨石面南的石壁上,共有六行,分别在巨石的六个凹槽中

字符的行宽为0.4米—0.5米之间,最长一行2.3米。字符属阴刻,深约一厘米。字符的形状呈树枝状和爪状,但书写规整,存在一定规律,个别字符类似象形文字,多年来,不少专家曾一直试图破解“天书”之谜,均无答案。

济南张夏镇靳庄“十字天书,刻有十字天书的石碑约长2米、宽1.2米、厚度约为0.3米,大概有2吨重。而关于这十个字究竟是什么字,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凝机意自动,散影物殊停。”第二种说法为:“嚎啕归别处,结彩便飞云。”两种不同的说法让人费解,哪个是对的?还是另有别的解释?作者又是谁?

贺兰山岩画,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这些岩画是北方游牧民族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

具茨山岩画,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岳嵩山东南麓,在面积400至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中分布有许多这些的神秘符号,岩画大多呈一种圆形凹穴为基础的抽象构图,这些凹穴深的可达十几厘米,浅的也有两三厘米;有的像梅花,有的像棋盘,有的双孔对照排列等等,内容丰富

具茨山岩画以制作技术来看,可分成早晚两期,早期以研磨方式制作,晚期用金属工具打凿而成,据研究表明,具茨山岩画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而这一期间,炎黄子孙的祖先黄帝曾在具茨山活动过。具茨山岩画,在一定意义上跟文字起源有关,和处于中华文明的萌芽时期的黄帝时代也有重大关系,此外岩画中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目前仍在进一步的探寻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