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軍崖巖畫,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是中國迄今爲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畫,在面積約 330平方米的黑色岩石上分佈着三組作風原始,斷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鑿磨製而成的巖畫,大約刻畫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在這小山包上,不知經歷了多少年漫長風雨,將軍崖上神祕的巖畫符號到底記載了怎樣的原始信息卻一直充滿了疑團,也被人稱爲“東方天書”。

將軍崖巖畫,位於江蘇連雲港市海州區錦屏鎮桃花村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是中國迄今爲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畫,在面積約 330平方米的黑色岩石上分佈着三組作風原始,斷面呈“V”形,面壁光滑,以石器敲鑿磨製而成的巖畫,大約刻畫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古老的巖畫分爲3組。第1組巖畫刻有人面、獸面和農作物圖案。第2組以太陽、月亮、星雲及獸面紋和一些符號爲主。第3組以人面及星雲圖案爲主。三組圖案形狀質樸,線條粗率勁直,內容看似簡單,卻也栩栩如生。在這小山包上,不知經歷了多少年漫長風雨,將軍崖上神祕的巖畫符號到底記載了怎樣的原始信息卻一直充滿了疑團,也被人稱爲“東方天書”

紅崖天書位於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約十五公里曬甲山半山。有一塊巨大的淺紅色絕壁,壁長100米,高達30多米,石壁上有20餘個深紅色的形似古文的符號,這些符號在石壁上成上下不規則排列,線條深淺不一,非雕非鑿,了無刻痕,經數百年風雨剝蝕,卻能依然如故,色澤似新

而關於紅崖天書那些古怪符號,從明朝開始就有許多的學者想破解這些文字意思,但是始終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因爲刻着“天書”的巖壁呈紅色,所以又被稱爲“紅崖天書”

重慶彭水石刻天書,位於彭水縣太原鄉花園村的半山腰有一巨石,上面刻着一段奇特的字符。巨石坐南朝北,略呈長方形,高兩米多,寬近兩米。“天書”刻在巨石面南的石壁上,共有六行,分別在巨石的六個凹槽中

字符的行寬爲0.4米—0.5米之間,最長一行2.3米。字符屬陰刻,深約一釐米。字符的形狀呈樹枝狀和爪狀,但書寫規整,存在一定規律,個別字符類似象形文字,多年來,不少專家曾一直試圖破解“天書”之謎,均無答案。

濟南張夏鎮靳莊“十字天書,刻有十字天書的石碑約長2米、寬1.2米、厚度約爲0.3米,大概有2噸重。而關於這十個字究竟是什麼字,衆說紛紜,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說法,一說爲:“凝機意自動,散影物殊停。”第二種說法爲:“嚎啕歸別處,結綵便飛雲。”兩種不同的說法讓人費解,哪個是對的?還是另有別的解釋?作者又是誰?

賀蘭山岩畫,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巖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巖畫。這些巖畫是北方遊牧民族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

具茨山岩畫,位於河南省中部中嶽嵩山東南麓,在面積400至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中分佈有許多這些的神祕符號,巖畫大多呈一種圓形凹穴爲基礎的抽象構圖,這些凹穴深的可達十幾釐米,淺的也有兩三釐米;有的像梅花,有的像棋盤,有的雙孔對照排列等等,內容豐富

具茨山岩畫以製作技術來看,可分成早晚兩期,早期以研磨方式製作,晚期用金屬工具打鑿而成,據研究表明,具茨山岩畫形成於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而這一期間,炎黃子孫的祖先黃帝曾在具茨山活動過。具茨山岩畫,在一定意義上跟文字起源有關,和處於中華文明的萌芽時期的黃帝時代也有重大關係,此外巖畫中還隱藏着什麼樣的祕密,目前仍在進一步的探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