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假期安全】暑期高發7種“兒童安全事故”,這樣防範很重要

每年暑期,既是孩子們玩得嗨翻天的時候,也是各種危險集中爆發的階段。預防意外傷害最重要的是防微杜漸,家長多想一步,孩子就能離不必要的傷害更遠一步。

1

水邊:溺亡

水塘、小河是孩子游野泳、發生溺水危險係數最高的地方,家長一定要監督孩子,不要私自去這些場所。

小區周邊的噴泉等清水平臺,家長要留意周邊是否有防滑措施、護欄的高度是否能防止孩子翻過去,如不到位應督促相關單位採取防護措施。

家長平時一定要嚴厲地告誡孩子,不要單獨去這些危險的地方,如果想游泳,爸爸媽媽會帶你去,滿足孩子對水的好奇。

2

私家車裏:窒息

夏季車內溫度幾分鐘就會迅速升高,暫時停留時,永遠不要把孩子單獨留在車內,一分鐘都不可以。

即使孩子在車上睡着了,也應帶下來,不要怕打擾孩子睡覺而因小失大;下車後要鎖好後備箱,防止孩子鑽入發生意外。

3

窗口:墜亡

不要讓孩子單獨去有高低差的空間,如窗口、陽臺、飄窗、樓梯、電梯等。

有孩子的家庭不要讓窗戶處於完全開放的狀態(可改用上懸窗或下懸窗,減小窗扇開啓幅度)。

窗旁不放置可供孩子攀爬的桌椅等。

4

廚房:燒燙傷

不要讓年齡較小的幼兒進入廚房。

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幫廚時,不要穿過於寬鬆的衣物,以免衣物不小心颳倒或勾到物品上,引發危險。並告訴孩子着火該怎麼處理、燙傷要用冷水衝、煤氣用完要確認關好。

最好用密封、隔熱杯子喝熱水,不要把暖壺、茶壺等盛熱水的容器置於桌邊。

建議用餐桌墊代替桌布,以免孩子拽拉桌布時將桌上的東西打翻燙傷,不要讓孩子接近熱水器、爐竈、電熨斗等。

5

衛生間:溺亡或滑倒

不要讓嬰幼兒單獨進入或留在衛生間,容器裏超過5釐米深的水就可能要了孩子的命。因此,浴缸、水桶、水盆等容器中的水要及時清空。

帶孩子到親友家去玩,也要提防孩子單獨溜進衛生間。

給孩子洗澡時,澡盆裏要先放冷水再放熱水,大人要用手臂內側測試水溫後再讓孩子進入。

6

藥箱:誤服中毒

生活中的有毒化學品和藥品隨處可見,如家用清潔劑、擦鞋劑、藥物及含鉛製品等,誤服可造成中毒。即使是正常口服藥,用量不當也會中毒。

家長要把藥品置於不易開啓的安全包裝中,長期服用的慢性藥最好不要當着孩子的面服用,以免孩子模仿。

喂孩子喫藥時也不要把藥說成糖果進行哄騙,以免讓其在概念上混淆。隨時進行安全教育,告知哪些東西不能亂喫。

7

零食玩具:異物窒息

除了瓜子、豆類、石榴等食物是氣管異物的常見物,釘子、別針、硬幣、紐扣等小物件最常導致兒童異物窒息。

孩子喫東西時要安靜,不能說話、大笑、跑跳,最好能保持直立坐姿,在固定餐椅中進行。

如果孩子的咀嚼吞嚥功能還不完善,家長可改變食物形態,或暫時不要喫。

經常對家中進行“地毯式”掃除,及時清理孩子可能碰到的小物件,同時也要進行安全意識教育。

孩子過馬路一定要有大人牽領。家長要教孩子認識紅綠燈等主要道路交通標識,認識車輛的指示燈,以判別車輛移動方向,預判風險。

暑期或平時發生在家門口的車禍特別多。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小區門口或小區附近的道路周邊是不可以玩耍或逗留的,讓孩子形成習慣,並告訴他哪些地方相對安全,可以玩耍。

商場超市的扶梯、電梯對孩子充滿誘惑。兒童一定要在家人的帶領下才能乘坐。

網絡上時不時曝出的失蹤兒童信息,每每讓父母們心驚。提防有危險的陌生人,家長首先要有安全意識。

告訴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走,即使對方聲稱是爸爸媽媽的朋友。

讓孩子提防以下4種人

第一種人:給孩子IPAD、玩具、食物等物品的陌生人;

第二種人:以各種藉口向孩子求助的陌生人,因爲正常人不會向孩子求助,這種人很可能心懷歹意;

第三種人:以父母朋友的身份,接孩子放學或要帶孩子去玩的人;

第四種人:孩子不認識卻能叫出他名字的人,很可能是孩子的信息已泄露。

在家裏,常跟孩子做角色轉換遊戲,在實際場景中,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陌生人可能有危險。

平時要教孩子知道穿什麼樣衣服的是警察,熟悉小區保安並最好每天見到打招呼,熟悉家附近各類店鋪的店員,熟記父母及物業或保安亭的電話,告訴孩子這些人都可以求助,以便孩子在最短時間內能找到給自己提供有效幫助的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