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要把真正本应独自分享的时候留给别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生活在为别人而活的空间里,最终都会迷失在一片噪音里。而另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是:你可能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原标题:空心病:我请你较真地活一次

1

给你描绘一个场景:

你一个人坐在卧室里,空气里弥漫着冬天干燥的寒意,房间内空调开得很足,发出细微嗡嗡的声响。

你此刻是完全清醒的,你知道自己在哪儿,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看到听到了什么。

对你来说,这种细微的感受也不容易,因为要随时注意到这一点,其实不太常见。

这可能是一天里,你唯一能够独自感受当下的时间。

在一天的其他剩余时间里,你则是活在一层薄薄的面纱之下,你扮演者其他角色,你做着一份不太满意的工作,你随时要和人产生交集。

你感觉自己在被生活推着走,而不是在享受生活。

更多时候,你是迷茫的,困顿的,甚至是有些浑浑噩噩的。

这种时刻,有一个心理学名词是:空心病。

这是北大心理学咨询中心的徐凯文博士提出的概念。他发现,哪怕是北大这样优秀的大学里,也有30%的学生有空心病。

它的表现看上去很像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甚至在就医时也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可是,治疗抑郁症的常规手段,如吃药、咨询或做MECT(电疗),在他们身上都没有作用。

徐博士指出,并不能用郁郁症来简单总结和划分这类心理现象。

空心病的核心根源,其实是价值观的缺失。

它大部分时候会出现在某一目标达成后,或许多目标要完成却不知该如何完成时。

徐博士分析,北大学子这帮全国最优秀的孩子,当他们失去了高考这个唯一目标后,来到多元文明、多种选择的大学生活中时,他们全部的力气不知该往哪儿使。

空心病的根源,其实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这种心理隐患,在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头几年,依然非常明显。

2

有一份心理学研究报告直接指出,空心病有一个共同特点是:

好像是在为别人而活。

看到别人发朋友圈,自己也跟着发。看到别人恋爱结婚,自己也莫名着急。看到别人衣着时尚,自己也跟着模仿。看到别人每天光鲜亮丽,自己也想过那样的生活。

在社会的洪流中,总是跟在别人的脚步后面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总是觉得大家都是怎样的,那么自己也要怎样。

别人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那么自己就要用尽全力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妥,但有一个隐患是:在你不由自主开始变成为别人而活时,渐渐你的生活动力,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它最终带来的,不是快乐和幸福。

而是更大面积的迷茫。

因为它经不住一个灵魂问题:你现在做的这些,都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

没有一个人能拍着胸脯保证说是的。

很多人都会犹豫一下,然后口是心非地说差不多吧。

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自然也就无法真正享受其中。

而另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是:你可能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你现在的目标、状态、人生规划,可能都受到了别人、老师、家长、同事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主动或被动地在引导你的人生。

在起点的时候,你就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然后着急地上路,被别人驱赶,被别人催促,渐渐疲于应付。

等到筋疲力尽时发现它根本不是想要的。

但想要再回到起点去想清楚,已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然后,许多人就卡在这里,进行不下去,也无法回头,要么继续浑浑噩噩,要么选择随波逐流。

空心病,也就由此开始滋生了。

3

生而为人,我们的确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没人可以堂而皇之地任性做自己。

但这里面有一个尺度问题。

一个人的真实度如果按照100%计算,你用30%的真实去换取你的目标,用70%的真实留给自己,这样也可保证真实大概率下留存。

这个比例一旦反生质的转变,用了70%去顺应别人,那么生活就会渐渐失控。

接下来,这70%就会逐渐吞噬你仅剩的30%,到最后你的自我就会完全丧失。

到那时,连你自己也根本分不清,你究竟是在生活,还是只是活着,你究竟是在活自己,还是在扮演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感觉很累。

这种累,其实不一定是工作多么辛苦,而是与人交际很累,是心累。

生活或许刻薄,但生活的苛刻在于磨炼你的心志,如果太容易被外界干扰,则是给你的内心在造成短路,让你无从感知内心变化,逐渐麻木和冷漠。

如果连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去听从别人,都要得到别人的反馈和认同,那人活着多累啊。

有句话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取悦别人。

所谓成熟,不是你圆滑世故,而是你已知道,你是怎样的人,你愿意为自己付出什么代价,你能够承担怎样的后果。

为了自己,你是否可以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留有余地,你是否愿意为了自己据理力争,不怕得罪人。

什么是噪音?

能够干扰到自己的声音,无论多么美妙,都是噪音。

不要把真正本应独自分享的时候留给别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生活在为别人而活的空间里,最终都会迷失在一片噪音里。

4

现在年轻人都爱调侃金钱。

动辄就说,生无可恋,只想搞钱。

爱钱没错,调侃没错,只一条,想成为怎样的人,是否真的和金钱有关呢?

如果你成为了一个特别有钱的人,你就真的能够获得快乐和内心的安宁了吗?

我看未必。

这里面有一个认知误区是:享受生活需要钱,但享受自我也需要钱吗?

如果因为赚钱,而丢失了原本的自己,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和原则,那得来的钱,真的就那么坦然受之吗?

还是你以为,钱真的是如今这个社会的万能钥匙?

真正的享受,应该是片刻真实的欢愉。

是那种“一切都好,只缺烦恼”的恬静。

它可能是春天清晨的薄雾,空气里微微的水汽让人神清气爽。它可能是夏天的一场及时雨,土壤中微微的泥土味道。它可能是秋天的一抹红叶,仿若人在画中游。它可能是冬天的一场大雪,无声无息的翩然姿态。

心的雀跃,是来自感受这个世界的一点一滴。

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丽。

是你能看到并记住这种美丽。

是你愿意分享和尝试创造这种美丽。

万物有灵且美,人心可感知这种美,就是一种享受。

就像你花钱买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你也可以享受它。

但这个世界的许多美丽,却是免费的。

它对每个人都平等,只看你是否能够一眼就认出它。

5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起点: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实在没办法回答,那我换一个问题:你喜欢什么?

想好你的答案后,我再问一个问题:你是否去实践了你的这种喜欢?

在我的生命里,我遇到过许多美好的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身体力行地去实现了自己的这份喜欢。

无论是读书、旅行、运动、绘画、音乐,还是其他各个方面,他们总能够在自己繁琐的生活里,创造条件和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愿望。

他们活得洒脱,自在,甚至有点任性。

他们表面看起来和你也没什么不同,他们也在大城市漂泊,租房子住,做一份工作,暂时没有恋爱,但他们看起来都非常美好,一眼就能从人群里辨认出他们。

你问他们做对了什么?

答案或许只有一条:他们只是在努力想要按照自己期待的模样活着,他们不太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干扰。

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也不是完美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弱点,但正是这种残缺,反倒让他们非常真实。

他们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做对了的事情,只是把那70%留给自己的余地再次进行发挥和延展,让那些作用力完完全全都重新拉回了自己的身上。

如果说,生命就是无数的遇见和告别。

那么,在遇见别人之前,你最应该遇见自己,无论你告别了谁,都不应该告别自己。

安静下来,慢下来,甚至停止下来。

想想你此刻的所作所为,它真的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吗?

如果是,请你继续。

如果不是,请你拨乱反正,或许还有机会重回那个最原本的自己。

请你“较真”地活。

这里的较真,意思是比较真实地活。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说绝对真实呢?

亲爱的,相信我,如果你能做到比较真实,就已经是人生的大圆满时刻了。

作者简介:这么远那么近

广告人,作家,电台主播,古器物爱好者。出版作品多部,新书故事集《我该如何说再见》热卖中。新浪微博@这么远那么近,公众微信:这么远那么近(ID:yuanjin0412)

毒语

人生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总之不是你想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