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是药治好了不开心。”

1

昨天我无意中看了一个国外的讲座视频。

演讲的是一位抑郁症研究者,他问了在场观众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抑郁症是靠药物治疗的吗?

在场的人绝大多数认为是的。

但这位教授却摆摆手说,不,抑郁症不是靠药治疗的,是靠源源不断的外在反馈。

许多人和我一样,露出了质疑的目光。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是一种有病理性的疾病,大脑内某个神经元发生了病变,才会导致人体的某些激素和多巴胺分泌不正常,产生抑郁症。

既然是病,有病就要吃药,这是常识。

教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药物能够调整好人体的激素和大脑神经,消除了病变,可以治愈抑郁症,那么抑郁症没有了,你就一定开心吗?

原来,教授问的是,药物是否能够治疗不开心。

因为不开心压抑,压抑出病理,吃药治愈了病理,但却真的不一定能重返开心。

开不开心,和得病不得病,是两码事。

就像很多人整天感觉自己不开心,也不一定是得病,只是有一些抑郁倾向。(重复一遍,有抑郁倾向不一定就是有抑郁症,两码事。

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一种药,可以治疗不开心。

如果有,我倒是愿意砸锅卖铁买来试试。

后来,教授问了一个问题,你吃药缓解治愈了抑郁症后,是靠什么让自己重新开心起来了呢?

观众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每一样都落在了教授最初的答案上:

外在反馈。

2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是你和这个世界的联系,让你重新感觉开心,重新感觉活了过来。

我以前从未想过这个观点。

现在认真回忆起来,倒是十分有道理。

在我最初感觉自己不开心的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一种颜色,灰暗,无趣,混沌。

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看谁都嫌烦。

脾气也变得十分古怪,拒绝交流和沟通,自己主动关上了和世界联系的大门。

因为这,曾经很多人不理解,选择离开我。

当时我还很庆幸,正好我想一个人呆着,你们爱走不走。

但也有一些人,依然愿意停留在我身边。

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受,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感觉不开心。

也没什么愁事,也没什么压力,也没人招惹自己,但就是感觉不开心,毫无理由,毫无征兆地不开心。

有的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开心?我也回答不上来,还嫌别人问的烦,暗自怪别人不理解自己,但若让自己说个正儿八经不开心的理由,也说不出。

但就是感觉活得没劲。

这非常沮丧,好像整天什么都不做,也不开心。

这种不知缘由,就会自动过滤到许多想要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而我特别庆幸的是,在我感觉不开心的时候,依然有一群人默默陪着我。

他们不问为什么,也不问怎么了,就整天呆在我身边。

有时给我分享个笑话,有时约我吃饭,有时拉着我瞎逛,反正不愿意让我一个人长时间呆着,我有时发脾气他们也只听着,不辩解不反驳,然后冲我微笑。

那段感觉最沮丧的时间里,恰好是因为那些朋友的存在,使我觉得依然没有被这个世界抛弃。

他们每天提醒我早睡早起,提醒我吃药,提醒我应该做点什么。

以前我不确定这些事对治疗什么疾病是否真的有用。

但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确是在那段时间里,感觉自己一点点慢慢好了起来。

3

视频里那位教授说,人们在不开心的时候最容易将自己孤立,而依然接受外在的反馈,会良性调动积极的情绪发挥作用。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叫外在的应激机制。

更直白说,很多看似一些与开不开心无关的琐事,积少成多,最后也会从量变演变为质变。

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习惯躲起来,什么都不做。

但有时,是“什么都不做”,会让不开心这件事越来越糟糕。

因为没有了外在反馈,人就容易跟着自己的感觉左右摇摆,而在不开心的时候,往往是负能量居上风,人就会陷入不开心的循环里。

现在我很理解为什么教授说药治不好不开心。

我吃过各种各样的抗抑郁的药,每一种药都有副作用,有的大有的小,但每一种药都有一个功效是,让你感觉不到难过。

听起来很有效啊对不对,感觉不到难过。

但这里面有另一个潜台词是:你也感觉不到开心。

吃了那些药,整个脑袋是蒙的,混沌的,连思维都感觉慢了起来,后知后觉,甚至无知无觉,体会不到任何情绪,内心毫无波澜,像个橡皮人。

那些治疗抑郁症的药,与其说是治疗不开心,不如说是让人的情绪变得迟钝。

因为迟钝,所以没有不开心,但也没有开心。

开心和不开心,是情绪的两个极端。

但它们却不是互为反义词。

这其中,有大片的灰色脱敏地带。

药物把患病人的情绪,带入了这种脱敏地带。

甚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情绪在很多时候都处于这个地方。

4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在很多时候活在灰色地带。

人的情绪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东西。

它自带保护机制。

怎么说呢?就像药。

有时我们感觉不开心,就会给自己吃“药”,启动这种保护机制。

把自己处于一种放空和隔绝的地带,放在开心和难过之间,这样,就可以避免被伤害,避免更大的不开心侵蚀。

唯一的副作用是,你可能不被伤害,但也感受不到什么开心。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东西可以再打扰到你了。

但同样的,也没什么东西可以非常敏锐地触及到你了。

这是我们很多时候的情绪自洽法则,宁愿选择躲避开所有,也不愿意冒险再去跃跃欲试。

于是,我们经常会说,每天生活很没意思,也不开心,也不难过,好没劲。

那不是终极让自己摆脱不开心的办法,那只是你选择了暂时的关闭了外在反馈的通道,你进入了只有自己的隐秘区域,你关掉了所有感受外界的开关。

就像你觉得房间的灯很亮,亮得晃眼。

你关上了灯,房间漆黑一片。

现在它的确不晃眼了,但你也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这个办法,是让你通过屏蔽所有来屏蔽不开心,但你也很难再感知到其他情绪了。

于是,又有人想从这样的灰色地带里走出来。

怎么办呢?

再次开灯吗?还是晃眼。

选择换房间?好像也没的可选。

这时,有人选择安装一盏更亮的灯泡,或者换一盏灯。

5

很多人,选择用更加庞大的外在反馈,来抵消原本的不开心。

就像最近有很多热门文章说,耳机就是我的命。

很多人在不开心的时候,会选择听歌这件事,让音乐来治愈内心。

这其中,所谓的治愈,有些是更加的自虐,本来就难过,却要听更加难过的歌曲,让自己在音乐的浸泡里痛痛快快哭一场。

一顿发泄后,然后发现自己好多了。

就像是房间里换了一盏更亮的灯,完全不适应,但努力让自己睁眼,等到逐渐适应后,再换回之前的灯,发现已经完全没问题了。

这就是另一种反向自洽。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外在的方式把自己治好,这里面,绝不仅仅只是温和和励志,有些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颇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

有的人选择大吃一顿,有的人选择运动,有的人选择和朋友倾诉,有的人选择闷头大睡。

在治疗不开心这件事上,还没有听说过它不治而愈的时候。

至少,不应该什么都不做,任凭它发酵,那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

而这些诸多的方式,其实都属于外在反馈。

不管是正面排遣,还是反面刺激,它的目的,都是让你通过与外界的联系,获得一点点除了不开心之外的情绪,再去抵消原有的不开心。

这不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药无法治疗不开心。

让我们自己感觉好起来的关键,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你在这段时间里,有努力尝试过什么。

坦白说,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有时长到超出自己的想象。

它需要你的时间和毅力,需要身边人的时间和陪伴。

但慢慢好起来这件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不要什么都不做。

某一天,当你推门而出,发现是个晴天,心里也会微微一颤,酝酿这一天的计划,那时,才是你又一次内心苏醒的时候。

哪怕那天是雨天,你应该做的,是学会自己撑一把伞,而不是不出门。

开心点啊朋友。

毕竟,人间其实不仅是值不值得,还有自不自在。

作者简介:这么远那么近

广告人,作家,电台主播,古器物爱好者。出版作品多部,新书故事集《我该如何说再见》热卖中。新浪微博@这么远那么近,公众微信:这么远那么近(ID:yuanjin0412)

毒语

时间不是药,但药在时间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