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删好友好爽啊。”

1

前段时间和几个朋友聚会吃饭。

朋友都是从事各行各业,话题天南海北,不免就聊到了微信。

我发现,不同的行业,使用微信的的方式也不同。

一个朋友是公司的职员,使用微信的方式比较主流,好友数300人,加一些同事同学好友,逛逛朋友圈,用用微信其他功能,算是一般微信使用者。

一个朋友是新媒体运营,对微信的依赖就深一些,好友数1000多人,不仅加了各种的运营人员和大号编辑,还长时间泡在搜一搜看一看里,看热点追咨询。

一个朋友是公号作者,是深度微信依赖者,微信好友95%都是粉丝,好友数近5000人,粉丝群20个,每天和粉丝聊天,运营公号做维护。

一个朋友是小公司的副总,是微信分散使用者,有三个手机,三个微信,一个只加合作方客户,一个只加酒肉朋友,一个才是正常的家人和亲密好友。

而我,作为广告人和***作者,是斜杠青年,微信好友控制在1000以内,没加粉丝,不加陌生人,对微信依赖程度中等。

我只有一个微信,好友属性还算复杂,所以我非常善用朋友圈分组功能,不同的朋友圈,不同的分组可见。

苹果手机有一项功能是屏幕使用时间,我的数据显示,我每天看屏幕的时间不足4小时,可以说是很不依赖手机了。

曾经我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微信,总发朋友圈,说明他工作不饱和。

但现在我却扭转了这种认识,微信和朋友圈,已经不仅仅是我们社交或打发时间的一种工具。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工作越是偏向公众服务,就越依赖微信。

但我依然认为,适时删除你的微信好友,对生活很有用处。

2

微信好友逐年递增,是一个人成长变化的必经过程。

升学、工作、婚姻、年龄等等多种因素,我们的好友在不断增加,朋友圈的内容也不在不断发生着改变。

你仔细研究一下你的朋友圈,你属于哪个圈子,你的好友范畴就在哪里,你的朋友圈内容就会越倾向于哪种类型。这是肯定的。

但你在这个圈子里,你是否能够融入进去,和你加不加好友,不能作为因果进行分析。

有一种感受几乎是所有人的共鸣,你在某个时间突然回忆起往昔岁月,想起某个好友时,翻翻联系人列表,发现那个人已经不在了,或者改名了实在想不起来他是谁。

要么是找到那个人,却面对着空白的对话框,迟迟不知道该说什么,想来想去只能作罢。

或者,朋友圈里刷了五六页,真正想看到的内容一条都没有,大部分都是一些陌生人发的一些根本与你无关的事情,有些扫兴。

我在以前,也是总习惯加好友。

在各种应酬上,三杯酒喝下去,大家就嚷嚷加个好友,一群人拿出手机扫一扫,扬言说过几天再好好聚。

但大多数情况是,好友是加上了,可再也没聊过天,更别提再见面。

我曾经也觉得加好友这件事很爽,看着联系人里1000多好友,觉得自己真牛,人脉真广,谁也认识。

但之后我才察觉,这不过是一种假象,就好像你在大街上匆匆遇到的一个人,你记住了他的相貌、衣着,你误以为你认识了他,但实际上,他依然只是擦肩而过。

后来,我就保持了一个特殊习惯:删好友。

删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人。

删掉那些不再联系的人。

也不再随便添加人为好友。

过了小半年,我最初近千个好友,已经剩下了500多。

渐渐地我发现,删好友这件事,比加好友还爽。

3

你或许有过类似的感受,当你的微信里人满为患时,最开始会觉得很充足,但慢慢的心理就会有一种感受。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

你看着那些根本没有说过话的人,挤在一起叫嚷,你融不进去,插不上嘴,又想稍微显示一点自己的存在感,但又担心有些突兀,心里就会有些别扭。

就像是你误打误撞闯进了一家大型菜市场,人满为患,你本来没想买东西,但既然来了,就顺便买了点,还觉得人多挺热闹。

本来买完就可以走,但人实在太多了,你根本挤不出去,心里就开始毛躁,本来觉得挺热闹的喧嚣声,也开始有些刺耳。

当你好不容易挤出去了,结果这些人跟在你屁股后面继续吵闹,一刻不得闲,你原本真正在意的事情根本无法听到,只能听得到这些噪音,甩也甩不掉。

然后,你就会怀疑,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我这是在干嘛。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但很多人的情况是,到了下一次,他们看到不远处热闹非凡,依然想过去凑热闹。

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是我们的社会属性。

进行社会活动,可以获得信息,可以建议和别人的关系,获取认同感和安全感,进行自我认知和成长,同时也能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

社交的力量,绝非只是和几个人简单说说话那么表面。

但也正是因为它的意义非常复杂,所以在你面对诸多无效社交之后,就会带来自我意识潜移默化的改变,甚至能动摇你的三观。

那么,选择合适的、有余地的、甚至是紧缩社交,就非常必要。

社交圈不需要多么大多么广,而是像一个坑种一个萝卜一样,有一个是一个,是一个用一个,用一个得一个。

物尽其用这个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但在社交领域,我们却一直在崇尚滥竽充数,泛滥成灾。

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时刻保持“社交在线”状态。

但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在线的时候,我们在做有效社交。

4

有句话说:人生,进场容易,退场很难。

微信同样如此。

加一个好友容易,成本不过三五秒的时间,但删除一个好友却要考虑好几分钟。

这个人我是不是认识,以后会不会有交集,主动删人会不会不好,这么做会不会得罪人。

但我们冲动添加好友时,却未想过,这个人我是否需要认识,以后会不会有交集,万一哪天删掉他会不会不好,留在我的微信里有什么用。

加人时脑筋一热,自然删的时候就有诸多顾虑。

微信几乎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时间,你可以里面聊天,购物,打车,玩游戏,付款,它几乎无所不能。

但越是这种全面覆盖生活的网络社交方式,我提醒你,就越要值得警惕。

在很大程度上,微信正在掌控我们的生活,而我们也在不由自主地,交出了自我生活的控制权。

微信利用算法,给你推送感兴趣的文章,利用定位,给你推荐附近的好友,甚至摇一下,你就可以添加十几个好友。

你或许也欲罢不能,但却并没有真正的促进你的沟通质量,反而是消耗了时间。

因为这些事情,你原本不必做。

正如你原本不必添加那么多的好友,认识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

你回望一下自己的这几年,你会发现,添加过那么多好友,读过那么多热点,越来越沉迷于此,但你的生活,其实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国外有一篇讨论技术的论文,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技术会影响我们的人性。

因为它会左右我们的思考,控制我们的判断,让我们变得十分机械,且被动。这会让我们丧失了尝试新鲜事物的机会。

渐渐地,我们通过这些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的技术,通过你联系列表里从不联系的“好友”,让你过得越发重复。

人的诸多行为,是对自我的定位。

但这种定位,却不同于定义,不要定义你的人生,而是无论到了哪个阶段,都要学会定位你的道路,主动的,自愿的,轻松的。

而想要准确定位,就是掌握社交主动权,维持你社交方面的稳定且有用。

5

你是人,你不是技术,不是机器,你加了那么多陌生人,最终能够真正维护的,也不过区区100多人。

基数越大,好友越多,那么这种稳定性就会摇摇欲坠,你就会莫名的恐慌。

一定要分清,什么是联系,什么是交流,什么是近距离,什么是亲密,什么是天性,什么是能力。

社交软件(不仅是微信)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的沟通天性,却未增长我们的沟通能力。

如此,抛弃无用社交里的人和事,就非常有必要。

将时间留给你自己,留给那些你真正愿意付出交流的人,会更加值得。

请删除你微信里那些根本不认识也不会再联系的所谓的“好友”,不必可惜,不要手软。

不信你试试,删好友真的好爽。

若你要问我,删掉好友之后,那些曾经想象的“后坐力”该怎么处理。

我告诉你,如果你删掉一个微信里可有可无的好友,他们发现后不会怪你。

因为你对于他们而言,或许也是可有可无。

他们也会松口气。

这年头,大家都很忙,谁认识你啊。摊手。微笑。

作者简介:这么远那么近

广告人,作家,电台主播,古器物爱好者。出版作品多部,新书故事集《我该如何说再见》热卖中。新浪微博@这么远那么近,公众微信:这么远那么近(ID:yuanjin0412)

毒语

微信需要一个“对话置底”功能,拯救我们这些不好意思直接退群,但每次看到群里上百条未读提示就心烦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