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乡村》征文大赛

微信收稿

文图编辑:C大调

蜀河有一栋绣花楼

文/龚建华

闾关,地处蜀河流域下游的龙家河与蜀河汇合处,民间老百姓口头语称吕关。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河水回环;这里一河两岸碧绿梯田层层,渠水潺潺流灌于稻田;这里十里桂花飘逸泛香,百亩荷塘一眼望无边际;这里四周绿荫葱郁成片成林,桐花盛开恰如繁星点点;这里山绿水清秀,风和日丽鲜艳,景色迷人眼球,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里,就是蜀河镇民间传说的绣花楼遗址所在地。

传说中的绣花楼,建造于清朝中期,砖木结构,做工精细雅致。是专门为当地公主、小姐、侍女们所建造。绣花楼 位于旬阳县蜀河镇闾关村,绣花楼共建造了五层,为了公主、小姐、侍女们的安全着想,除一、二层没有安装窗户外,第三层南、北面墙壁各安装3个长方形小窗户;第四层旳南、北面墙壁各安装两个大圆圆窗户和1个长方形小窗户;东、西面墙壁各安装两个长方形小窗户;第五层的南、北面墙壁各安装有两圆形和长方形的大窗户,东、西面(顶端)墙壁各安装有两个长方形窗户。东西墙与南北墙相对相称称.只是北面安装了大门。整个绣花楼的墙壁全部用青砖砌成,而每层楼的地面全是油漆木板铺就,楼板大约4、5寸厚,楼板的下面是红色的,上面是黑色的。尤其是绣花楼的楼顶和二道檐上,有当地的能工巧匠们雕塑雕刻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嫦娥、后异射日等多种图案,特别耀人眼目,但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被当地红卫兵所毁。

吕关村的村庄院落,分别分布于陶家庄附近,坐落在晏家庄河对岸,而王子庄和晏家庄隔一道山梁。那一栋远近闻名的绣花楼,就分布在王子庄的大院中间。由于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推移,世间时事的变迁,人口的迁移流动,绣花楼后来归当地一陈姓人家所有、使用。后来陈姓人家迁居他乡前,将绣花楼卖给陶忠丽的父亲。陶家从王子庄移居陶家庄后,又把绣花楼卖给吉姓人家,解放初期土改时,土改工作队又把绣花楼从吉姓人家改给陶永鼎旳父亲。在生产队大集体体制,农村家庭靠挣工分养家糊口的时期,由于陶家贫穷,欠的有生产队吃粮款,所以又将绣花楼折款460元抵押给生产队交吃粮款。从此,一家人就挤住一间陈旧不堪旳小号房子里。陶永鼎当兵退伍后,又以原折价买回。

据我蜀河高中七三级同学陶永爱回忆,上个世纪70年代,她在蜀河镇龙头嘴上高中时,还在绣花楼楼上给蜀河高中的班主任肖文远老师、教地理课的裴少棠老师,寻找过鸽子拉下的粪便(两位老师说鸽子粪便用酒炒后能治疗腿疼)。当时,楼上除了鸽子粪便外,还有很多鸟蛋。鸽子和鸟儿们们一般都是早出晚归,因楼下住人,楼上的几层空房便成了鸟儿的栖息处。后来,因为下两层没窗户,不宜居住,所以,1976年,当时的住户将绣花楼拆除后,用拆除绣花楼后的砖,在原址重新建了一座宽敞明亮的楼房。现在的房东叫陶永鼎。

而现在,当人们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在绣花楼周围,白天风光秀丽,秀色可餐;夜晚月光皎洁,景色诱目。蜀河湍湍流水声、河边草丛里蛐蛐蝉鸣声浑为一体,演奏着动听的乡村夜晚交响曲。,清澈的蜀河水缓缓的绕村流过。而在长长的夏日里,村子里显得十分幽雅恬静,荷塘里的莲花叶密密匝匝层叠,相互偎依拥抱,在阳光的辉映下,舞动着自己优美的舞姿,荷花亭亭玉立,就像繁星站立碧蓝天空下列成方队一般,接受着行色匆匆、来来往往的人们检阅,成群的白鹭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水中的结伴而游的鸭群鹅群互相追组嬉戏,亲亲热热,热闹非凡。

在蜀河,有关绣花楼的传说故事流传很久。除了现存的绣花楼遗址外,在绣花楼附近周围,民间传说的还有蜀王冢、明朝的巡检司的遗址、钟王庙的遗址、民国时期曾任陕鄂边防司令张丹屏的母亲墓、民国时期比较繁华的闾关铺子等等,这些名胜古迹,还有待于有关文物保护部门更进一步实地踏查考证、调查研究,恢复原貌,传承下去,和本文提及的绣花楼遗址一道,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利用,助推当地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陶永爱在微信里和我聊天说,绣花楼隔一座房,就是她读小学时的王子庄小学。想当年,年幼的她和同学们,有的戴着红领巾,有的戴着印有“红小兵”烫金黄色字体的红袖章,揹着印有毛主席语录的书包,在上课前或放学后,经常站在学校房头,好奇的观望着绣花楼,听老人讲述绣花楼里发生的故事。而现在,往事如烟,当年记忆深刻的绣花楼景观,至今还在陶永爱的脑海里浮现,回味无穷,印象颇深。她希望自己的家乡在党的扶贫政策引领下,变化的越来越好。

而我的感慨是,不论是过去曾经荣耀辉煌、热闹非凡的的绣花楼,还是现今不复存在、荡然无存的绣花楼遗址,在居住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都是他们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他们永远思念、惦记、牵挂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那里,有生养他们的爹娘,那里,是他们生命的源泉,那里,是他们的根。

现在,每当人们身临当年的绣花楼遗址所在地,仿佛看到当年的清代阁楼绣花楼,象一个历史老人一样,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往事,告诉着人们这里曾经所发生的一切。人们好像又看见了当年的大家闺秀们在绣花楼中纤纤引线,夏听蛙鸣鸟叫,秋闻桂花飘香,在闺楼中等待人生一场戏的开演,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重复的延续着每一天清贫而又简单的的生活。

突然间,我猛然感觉,绣花楼遗址所在地的蜀河镇吕关人民,不正是蜀河镇吕关现代绣花楼上的绣花人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他(她)们不论男女老幼,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正在把自己美丽的家乡吕关,绣绘成陕西乃至全国的最美丽的绣花楼,建设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稿件管理:野狼

稿件审阅:暖阳

简评:叙述描写,引经据典,刻画入木三分,最终归结为党的领导,党的富民政策,有深度,有内涵。

作者简介:龚建华,系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政协安康市文史研究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诗词学会会员,文集《唱着歌儿行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有31篇文学作品在中省市县征文活动中获奖。个人艺术简介入编《当代中国文艺家大词典》、《安康市艺术人才艺术档案》。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投稿、咨询,请加中国乡村公众收稿微信:

zxm549750302

《中国乡村》杂志2018年全年征稿大奖赛通知:

(2018年第4期从10月1号至12月31号结束!)

———————

本次大赛主要为《中国乡村》杂志提供优质作品,确保纸刊杂志的质量内容丰富,走进市场,走进各地乡村。杂志宗旨,打造乡村文化,传递三农信息,以“乡情、乡事、乡人”为关注重点,以实际、实用、实效为特色,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荐新优品种,介绍致富经验,普及科技知识,融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文化性、趣味性为一体。

(一)奖项:

1、农业论文、专题采访,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纪实影像,乡村经典美图+文字注解,归纳一类。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限字数3000字内)。

2、乡村散文、小小说、故事,民间故事、农谚、谜语、歌谣、歇后语,归纳一类。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字数限制1500字内)

3、乡土诗歌: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三名,奖金各200元。优秀奖五名,奖金各100元。(每篇五首之内,单首,限20行内)

4、最佳网络人气奖:一名,奖金1000元。

(二)征文注意事项:

1、所有参赛作品请首先自行反复校对,错别字加标点符号错误有五处之多者,不予通过。投稿后可接受个别句子的修改。

2、凡参赛作品须注明:【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否则,按微刊正常发表,或不予处理。

3、征稿格式:

原创首发+标题+正文+作者简介(100字以内)+高清照片。

4、切勿一稿多投,如果发现此行为者,取消参赛资格,并且将列入《中乡美》作者备忘录。

(三)大赛规则:

1、凡参赛作品稿费不再发放,所筹集的打赏费用将全部用于大奖赛奖金和免费出版发行《中国乡村》杂志以及平台的运营。

2、所有参赛作品阅读量达到500以上,从中择优入选《中国乡村》杂志,免费一本,免费快递,免费出版发行,宣传推广。而角逐大赛的作品,将从入选各期杂志的作品里面择优筛选。一个阅读量计一分,一个留言计五分(一个读者不能重复留言,多留视为无效),一元打赏计十分。

根据打赏和留言分别计分的总和,与中乡美评委和编外评委及名家评委打分的总和,由最高得分决定胜出。

3、此次活动,特聘请十名知名作家、诗人、以及有相当造诣的评论家和文学爱好者共同审阅,力求大赛公正公平地画上圆满的句号。

4、获奖者将颁发奖金与荣誉证书,及赠送杂志两本,并且,将聘请获得各奖项的作家、诗人进行签约,长期为《中国乡村》杂志提供保质保量的作品。

注明:所有获奖者肖像,中乡美平台有权免费刊登在《中国乡村》杂志上,同意者方可参赛。

5、从2017年12月13号开始起,举办长年征文大赛,上期没发表的作品可继下期刊发,以此类推,赛事不停,直到年底的全年征稿大奖赛截止为止。获奖者将受邀参加颁奖典礼仪式,届时有相关媒体进行报道。地点暂时预定于《中国乡村》杂志北京总部。

6、以上各项规定不认同者请勿投稿!

7、中乡美所有工作人员不参与大奖赛活动。

组委会:

主任:柳丝青青

副主任:黑风马、刘传启、刘学斌。

第一轮评选,评委:中乡美编辑总部全体工作人员及中乡美驻各省工作室主编。

第二轮评选,评委:陈荣来、赵克明、吴开展、班琳丽、胡毅,王晓莉。

第三轮评选,名家评委:李学、江小鱼、姚国禄、贾笠、卢岩、非马。

主办:《中国乡村》杂志社

中国美文出版社

中国乡间美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李学美术馆

CCTV 《魅力故乡》栏目组

友情支持:中国国际通用航空产业集团

国家级文化艺术人才库

长城书法院

欢迎投稿:大赛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咨询:中国乡村公众收稿微信: zxm549750302

中乡美

中乡美视角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