耩麥:是洛陽話嗎?是也不是,河南人都懂的農業術語,北方人基本都知道吧。今天特意寫這個單詞,是因爲如今很多年輕人聽老年人說出後,不知道怎麼寫,全都寫成了“種麥”,雖然意思是一樣的,但不如“耩麥”聽着地道。

耩jiǎng: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胡麻》:「漫種者,先以耬耩,然後散子。」王念孫疏證:「耕與耩一聲之轉。今北方猶謂耕而下種曰‘耩’矣。」

耩:本義爲舊式農具,用耩播種或施肥,引申爲耕地。〈動〉用耬播種。如:耩子(耬車。一種畜力條播機);耩豆子。耕地。如:耩耕。鋤得五遍,已上下不煩耩。--《齊民要術》。用耬施肥 如:耩糞。

耩子,長了三條木“腿”,“腿”的底部套上尖利的鐵足,“腿”的中間是空的,像武俠小說中的“空心腿”,“腿”的根部扣着一個放種子的方形木鬥。播種在鄉下叫耩地,均勻搖晃,種子便順着“空心腿”,緩然而下,矜持而穩重地進入了豐沃的大地。

看了這些資料,我們明白了嗎,“耩子”就是後來的“耬”,早期的播種機。這一下,我們明白了,爲啥北方人把種小麥叫:耩麥啦。

圖片來自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