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导演林奕华已经成为话剧舞台一个符号性的存在。在广大文艺青年眼里,他意味着创新、先锋、解构。今明两晚,他的舞台剧新作《聊斋》将亮相重庆大剧院。主演请来了老朋友张艾嘉与王耀庆,要讲的故事却令人有些吃惊。昨天下午,林奕华接受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聊斋》里没有鬼狐精怪,而是一个发生在现实社会中关于人的故事。

“真爱就像鬼故事”

林奕华算是重庆剧场的常客。《红楼梦》《贾宝玉》等曾经名噪一时的林氏作品都在重庆大受欢迎。他觉得这种口碑或许跟重庆的大都市气质有关,“我总在作品中持续不断对现实生活发问,针对都市男女人际关系的思考,或许让作品总能直击人心。”

典型的林氏作品中总有颠覆观众想象的人物设置,尤其是他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的大胆解构,甚至不时令人瞠目结舌。尽管如此,他却在剧情安排与台词设计上灵感无穷,匠心独运,不少金句直击人心。这次的《聊斋》自然也不是蒲松龄先生笔下的传奇,林奕华彻底解构原著,打上了浓烈的林氏印记。

他为《聊斋》撰写的宣传语看上去玄乎其玄:“真爱,就像鬼故事,听过的人多,遇过的人少”。他觉得蛮好理解,“其实整个《聊斋》也是在讲爱情故事,并且是有关成长的爱情故事。”林奕华说,“我们往往看到,男人总把女人当幻想,但女人总把男人当现实,所以我也想讨论看看,是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上什么样的人。”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林奕华和编剧黄咏诗反复研读了《聊斋》原著里的491个故事,选出了各自最喜欢的几个篇章,最后他把这出戏定调为“真实与虚幻之间冲浪”,“《聊斋》中很多故事讲的是本来不能相遇却相遇,是不同时空中的交流,这种奇遇其实也蛮有趣的。”

“Why we chat?”(我们为何聊天)

张艾嘉因故缺席了重庆站演出前的采访,林奕华只带上了王耀庆这位男将。二人一起现身,重庆晨报记者发现,心思细腻的林导连这个例行采访也极具形式感,他与王耀庆分别穿着黑白两色卫衣,仔细一看竟是舞台剧《聊斋》的主题周边产品。卫衣上《聊斋》的logo设计得颇有现代感,两个字镶嵌在代表聊天信息的图标里,凸显主题。

卫衣上赫然印着《聊斋》的英文译名《Why We Chat?》,这自然让人联想起林奕华过去的多部作品,都曾有一个提问式的英文译名:《三国》的英文名称是What is Success,《水浒传》是What is Man,《红楼梦》则是What is Sex。一部鬼狐精怪的小说《聊斋》怎么就成了“我们为何聊天”?

“其实这个名字也有双关,可以理解为为何我们聊天,也可以说在追问为什么我们用We chat这款软件。”林奕华解释,他习惯为自己的每一部戏用一个平行的英文问题做译名,“取了古典文学的名字,中文名代表传统,英文则意味着现代,实际上我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是现代人天天会考虑到的,并不深奥。”

舞台剧《聊斋》中,本是作家的男主角蒲先生发现现代人都不读书了,于是开发了一个叫“温柔乡”的聊天APP,后来又与善解人意的胡小姐发生故事。这个设定在林奕华看来,可以抛出自己对现实的观察思考,并期冀与观众发生共鸣,共同探讨。

“我发现现代人越来越害怕跟人面对面沟通,这似乎是很难突破的障碍,因为很容易暴露真实的自己,那无论是剧中男主角开发的APP还是现实中的We chat,其实都占了一个先机,用技术突破了沟通障碍,这是好事吗?”林奕华对此持保留意见。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表象,一方面满足了人性沟通的需要,一方面也削弱了人性应有的厚度,所以当我决定做《聊斋》时,我首先看中这个聊字,深层意义是寄托,似乎人人都希望把自己寄托给某人,但终究会意识到越来越难,不单是工作,我们甚至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越来越浮躁,急功近利,怎么办?希望你们看了演出能跟我谈谈。”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