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導演林奕華已經成爲話劇舞臺一個符號性的存在。在廣大文藝青年眼裏,他意味着創新、先鋒、解構。今明兩晚,他的舞臺劇新作《聊齋》將亮相重慶大劇院。主演請來了老朋友張艾嘉與王耀慶,要講的故事卻令人有些喫驚。昨天下午,林奕華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聊齋》裏沒有鬼狐精怪,而是一個發生在現實社會中關於人的故事。

“真愛就像鬼故事”

林奕華算是重慶劇場的常客。《紅樓夢》《賈寶玉》等曾經名噪一時的林氏作品都在重慶大受歡迎。他覺得這種口碑或許跟重慶的大都市氣質有關,“我總在作品中持續不斷對現實生活發問,針對都市男女人際關係的思考,或許讓作品總能直擊人心。”

典型的林氏作品中總有顛覆觀衆想象的人物設置,尤其是他對於中國古典名著的大膽解構,甚至不時令人瞠目結舌。儘管如此,他卻在劇情安排與臺詞設計上靈感無窮,匠心獨運,不少金句直擊人心。這次的《聊齋》自然也不是蒲松齡先生筆下的傳奇,林奕華徹底解構原著,打上了濃烈的林氏印記。

他爲《聊齋》撰寫的宣傳語看上去玄乎其玄:“真愛,就像鬼故事,聽過的人多,遇過的人少”。他覺得蠻好理解,“其實整個《聊齋》也是在講愛情故事,並且是有關成長的愛情故事。”林奕華說,“我們往往看到,男人總把女人當幻想,但女人總把男人當現實,所以我也想討論看看,是不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上什麼樣的人。”

有了這樣的理解之後,林奕華和編劇黃詠詩反覆研讀了《聊齋》原著裏的491個故事,選出了各自最喜歡的幾個篇章,最後他把這出戏定調爲“真實與虛幻之間衝浪”,“《聊齋》中很多故事講的是本來不能相遇卻相遇,是不同時空中的交流,這種奇遇其實也蠻有趣的。”

“Why we chat?”(我們爲何聊天)

張艾嘉因故缺席了重慶站演出前的採訪,林奕華只帶上了王耀慶這位男將。二人一起現身,重慶晨報記者發現,心思細膩的林導連這個例行採訪也極具形式感,他與王耀慶分別穿着黑白兩色衛衣,仔細一看竟是舞臺劇《聊齋》的主題周邊產品。衛衣上《聊齋》的logo設計得頗有現代感,兩個字鑲嵌在代表聊天信息的圖標裏,凸顯主題。

衛衣上赫然印着《聊齋》的英文譯名《Why We Chat?》,這自然讓人聯想起林奕華過去的多部作品,都曾有一個提問式的英文譯名:《三國》的英文名稱是What is Success,《水滸傳》是What is Man,《紅樓夢》則是What is Sex。一部鬼狐精怪的小說《聊齋》怎麼就成了“我們爲何聊天”?

“其實這個名字也有雙關,可以理解爲爲何我們聊天,也可以說在追問爲什麼我們用We chat這款軟件。”林奕華解釋,他習慣爲自己的每一部戲用一個平行的英文問題做譯名,“取了古典文學的名字,中文名代表傳統,英文則意味着現代,實際上我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是現代人天天會考慮到的,並不深奧。”

舞臺劇《聊齋》中,本是作家的男主角蒲先生髮現現代人都不讀書了,於是開發了一個叫“溫柔鄉”的聊天APP,後來又與善解人意的胡小姐發生故事。這個設定在林奕華看來,可以拋出自己對現實的觀察思考,並期冀與觀衆發生共鳴,共同探討。

“我發現現代人越來越害怕跟人面對面溝通,這似乎是很難突破的障礙,因爲很容易暴露真實的自己,那無論是劇中男主角開發的APP還是現實中的We chat,其實都佔了一個先機,用技術突破了溝通障礙,這是好事嗎?”林奕華對此持保留意見。

“我認爲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表象,一方面滿足了人性溝通的需要,一方面也削弱了人性應有的厚度,所以當我決定做《聊齋》時,我首先看中這個聊字,深層意義是寄託,似乎人人都希望把自己寄託給某人,但終究會意識到越來越難,不單是工作,我們甚至在人際交往方面也越來越浮躁,急功近利,怎麼辦?希望你們看了演出能跟我談談。”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