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思南:40年,七旬老人看“鄉村嬗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大幕就此拉開。轉眼間改革開放已40年,在這40年間,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思南縣孫家壩鎮迎春村帶來了哪些變化?今天的“潮起烏江·思南40載”讓我們一起走進孫家壩鎮迎春村趙安全老人,從他的經歷講述中一起看看40十年“鄉村之變”……

趙安全今年76歲是土生土長的迎春人,年過七旬,雖然身形有些佝僂,但老人的精神狀態仍然很好。今年他家進行了危房改造如今一家人已經住進了嶄新的新房,在寬敞的客廳裏老人與記者拉起了家常。

房子以前在那邊是個偏偏那時家裏窮,就簡單用毛磚砌起來的外頭下雨,屋頭跟着下雨,滿地擺些罐罐,連鋪上睡的都難得有一塊完整的地方是乾的,現在不一樣了,到處寬寬敞敞的住起比以前安逸太多了再不用淋雨比什麼都好……”談起家頭居住環境的變化,老人很是滿足。

趙安全老人告訴記者,像他老房子一樣的房子以前在村裏還有很多,但是隨着改革開放的到來,40年間大家的住房條件都得到了根本性改變以前農村填飽肚子都成問題,哪敢奢望建大平房、開小車,現在呢,幾層樓的小洋房在農村太普遍了,更有甚者修了幾百平米的小別墅和山莊,那才叫一個闊氣嘞……

然而隨着時代發展變化,農村面貌改變的不僅僅是住房條件,和老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他設施條件也在悄然變化着

以前我們從家裏去孫家壩鎮上趕集都是穿水草鞋走路到街上,幾乎都是走泥巴路,水泥路是很少的,晴天灰,雨天泥,去趟集市回來滿身是灰,滿腳是泥,有時連背上頭髮上沾些泥巴,現在條條硬化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門口,摩托車、小車、貨車進村都不是問題,三輪車運點肥料、收點莊稼什麼的方便得很,直接開到田坎邊,節省好多人力唷,可以啊!

老人還告訴我們,從前他們煮飯洗衣服餵豬餵牛的生產生活用水都要到幾里外的地方去挑水,一個來回要四十分鐘,用水還得節約,而現在一根根水管通到家裏,自來水安到室內和房前屋後,水龍頭一擰便可直接取用十分方便。

除此之外,生病在村衛生室就可看病就醫,時不時就有家庭醫生上門量血壓、做基本檢查,還教給大家一些基本的醫療衛生常識,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偶爾還能領到米和油這些補助,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化,老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更多的是對黨和國家的感激

如今,迎春村近10公里的組組通和入戶便道將村裏的家家戶戶連接在一起, “下雨不溼鞋,出門不沾泥”從嚮往變成了現實,跟着村裏的基礎設施一起變化的還有村裏的產業。

迎春村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產業發展上迎春村共發展種植脆紅李、葡萄等精品水果500餘畝,蓮藕基地100畝,採取村集體+貧困戶的模式,產業發展已經覆蓋了全村所有貧困戶。

迎春村屬於一類貧困村,目前全村共有86戶358人未脫貧,計劃2018年脫貧出列,依託國家各級扶貧政策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歷史機遇,該村緊抓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現如今該村已經有了發展目標,正向着鄉村振興全力邁進。

目前我們迎春村春可觀花、夏可摘果、秋可望景、冬可賞雪的構想正在逐步形成,我們將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引,將迎春村打造成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趙強介紹時說道。”(孫磊 張慶慧 陳時安 梁祖江 鄧超

來源:明珠思南

執行主編:韓 康

值班編輯:張人文

編  輯:劉 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