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已是好多年了,那是我在老家上高小的時候。好像是秋末冬初,天高氣爽,父親要到省城濟南辦事,當時我對大城市很好奇,希望父親能帶我去一趟,沒想到父親竟答應了。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出遠門,而且是到濟南這樣的大地方,心情可想而知,留下的印象,可說是非常非常的深刻。

父親在濟南辦事的過程總共有四五天,但我看“光景”的時間至少有一半。我印象最深的是以大觀園爲中心的幾個“點”。

大觀園在經七路和緯七路之間,在當時給我的感覺是中心的中心,我從它的南門進去,那“碰頭彩”竟是堆成小山似的橘子。橘子本來產在南方,但在北方堆了這麼多金燦燦的洋貨,在傍晚明晃晃的電燈照射下,煞是好看。商家按貨品的種類用標牌亮出:這邊是浙江黃岩蜜橘,那邊是四川小紅柑。我看得出神,半天也沒見有人來買;但我心想:是不是主要是爲了展示?在迎門處一下子就給外來客一個好心情。

父親帶我在靠西邊的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是外國片,連他也沒記準是阿爾巴尼亞還是南斯拉夫的,但我還是看得挺入迷,起碼這是我第一次看外國片啊。在老家時,只是反覆看了多少回《地道戰》和《地雷戰》。看完電影出來,應該說是不早了,可父親並不着急,他一定要帶我到一家啥記餃子館喫韭黃餃子。

這家餃子館就在電影院後身西北角上,門臉很小,裏面空間也不大,只有四五個桌頭,但非常乾淨,我印象最深的是桌面,可能是因爲擦拭得太勤,都露出一條條的白木茬,也許是因爲太晚了,這時只有一位顧客在喫飯,父親告訴我他來省城就必來這裏喫韭黃餃子,“太有風味了”。一位小夥子服務員迎上來,不冷不熱,自自然然地問:“要多少?”父親尋思了一下才下決心:“來半斤韭黃吧!”我理解他也是儘量省一點錢。

“半斤韭黃!”小夥子朝裏面操作間喊了一聲,還習慣地將肩頭上的白毛巾又搭了一下。父親小聲對我說:這是一家三口,裏面是小夥子的爹孃在“做”,外面忙的時候他爹也出來收拾,對顧客“特厚道”。

及至餃子端上來,我一嘗果然好味道!這麼說吧,在這以前我從沒喫過這麼好喫的韭黃餃子,在這以後也再沒有喫過。韭黃包餃子本來就很提味,可人家這邊餃子館不知有啥妙招,弄得這麼可口。其實我心裏明白:我們父子倆喫半斤餃子肯定是不夠的,但也只能帶着“遺憾”離去。臨出門時,這家掌櫃(小夥子的父親)還送我們爺倆到店門口,說聲“常過來”。我心裏也覺得戀戀不捨,回頭看那瘦高的身影,好像還站在稀落的燈影裏。這情景,都使我覺得超出了店家與食客之間慣常的感覺,直到過了許多年仍然揮之不去。

父親顯然是爲了我,次日他又帶我來到大觀園,在東南一側的大衆劇場買了兩張《三打祝家莊》的京劇票。我覺得父親平時省喫儉用,來到省城卻儘量滿足我。

我在老家時也看過一次“小戲”(地方戲)《三打祝家莊》,但這一次看“大戲”《三打祝家莊》,感覺真是大不一樣:不說這裏的演出還有佈景,光說角兒一個一個的功夫都相當了得,尤其是“探莊”的武生石秀,可以說是身手不凡,看起來真是眼花繚亂;還有鍾離老人,雖然算不上主角,但據說也是一位著名老生演員擔當,可惜過了多年我記不得這些演員的名字了。祝小三雖是反面人物丑角,但演得也非常到位,只要他一出場,滿臺都活了起來。我以前看《三打祝家莊》顧大嫂一角是近乎於彩旦演的,而這回我看的京劇顧大嫂的形象俏爽而又老到,口齒脆亮,腰身靈健,剛柔兼具。也怪了,若干年後看新版《水滸傳》,其中顧大嫂一角的形象酷似京劇中那位顧大嫂,相距多年,也許是一種偶合。

散戲後,我們出了劇場,還看到了“狗不理包子鋪”,不過父親沒帶我進去,而是在稍北通道上進了一家麪館,卻不是麪條,而是各喫了一碗“湖南米粉”。這大觀園怎麼啥品種喫食都有,真使我好奇極了。

在後門處,還有一家按鐘點付錢的曲藝雜技小劇院。父親坐在臺階上小憩,我朝劇場門裏探頭探腦,一位中年收費員阿姨和氣地對我說:“沒錢沒關係,進去小看一會兒。”我一腳門裏一腳門外往裏看去,一位說大鼓的演員模仿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片頭駱玉笙演唱的那段,隨後我就出來了,父親還說了一句:“你要看,我給你錢。”我不好意思地說:“不看了……”

一晃好些年過去,我考取了省城的大學,又去了大觀園,首先就去找那家餃子館,沒有找到,連那個小門臉兒都不見了。問了兩個人,都是一臉茫然,“不清楚”“不知道”,甭說是別的也沒有了,單就沒找到韭黃餃子館,我再也沒來大觀園,可能是爲了保持當初的完整印象吧。

我隨父親進省城那次,也去了大明湖和趵突泉,卻不知爲啥都沒有大觀園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可能是作爲一個孩子,當時在大觀園感受得太綜合太豐富:戲曲、電影、餐飲、商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使我這個從小地方來的少年太“開眼”了,感受太深了。

青磚黛瓦”泉水人家,走進百花洲畔就走進了老濟南

傳統文學名著《老殘遊記》第二回第二段寫到:(老殘)“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加有趣。”老殘初進濟南府讚賞的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百花洲片區。

歷史上的百花洲水域面積是很大的。據《歷城縣志》記載,以前遊人在百花洲上船,進入大明湖。在湖中紆折行進一程水路,經過匯波樓出北門,划進小清河直達華山腳下。

現在的百花洲片區位於明湖路北側,東起縣西巷新坊巷,西臨百花洲,南至後宰門街,北和大明湖相望。作爲明府城保護改造地試點項目和打造明府城第一期工程,百花洲片區是貫穿明府城東西、南北兩條旅遊主線的關鍵節點,是延續城市歷史的主脈。

走進百花洲片區,漫步在那老舊石材鋪就的條石路上,目睹周邊古樸典雅的青磚黛瓦的房屋建築,彷彿間回到了幾百年前的老濟南。情至最深處,便是百花洲。

泉水人家民俗館、泉水豆腐博物館、芙蓉館老戲樓……穿梭在那條條暢通的清幽窄巷、柳蔭遮掩的深院、流水淙淙的泉畔,看錦鯉活潑暢遊水裏,聽悠悠的樂聲低徊淺唱,那麼自然,那麼親切,那麼悅目悅耳,就像一個遠離的遊子回到了家鄉,一切盡在不言中。只想沉靜下心來好好觀賞,只想把這走過的地方存留於心中,作爲永久的念想……

隨處可見的清澈的泉水猶如透明的眼睛,映照着老濟南的曾經。柳煙、古巷、老屋,還有那些陪伴自己度過年少時光的舊物,夢中的老濟南那麼真實、那麼自然地重現於此,還是夢中原汁原味的老濟南。七組四十二棟近五千平方米的建築,每個院落都有不同民居風格,甚至相鄰的兩組建築之間都是不同的立面表現形式,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什麼是最具濟南韻味的歷史格局和建築風貌?走進百花洲片區,你就會得到完美的答案。古城文化、泉水文化、民俗文化、北方園林文化等凝聚於此,百花洲魅力獨特,風韻無限……

相信老殘再來濟南,一定會被百花洲片區這曼妙的風光所吸引,對黃庭堅的“濟南瀟灑似江南”之說感到不悅;會不由自主地讚歎:江南豈有濟南美。並由衷地對金代大文學家元好問的“有心常做濟南人”豎起大拇指,留在濟南,成爲一個濟南人成了老殘的一個心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