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星禪修練瑜伽,人生下半場優雅轉身

郭子:用房子存錢 讓人生下半場優雅轉身

炎熱的盛夏,和藝名郭子的郭蘅祈相約華山文創園區見面,他正爲了11月底舉行的“愛之日常音樂節”奔走,身爲活動召集人,從羣衆募資、串聯音樂人、召開記者會等,皆親力親爲。

在2009年以前,“郭子”這個藝名記錄着他創作力旺盛的演藝圈20年資歷。1990年代,他是能唱又會寫,譜出無數流行金曲的歌手;千禧年後唱而優則導,開創華人音樂圈首見的劇場式演唱會風格,成爲活躍於兩岸三地、星馬的演唱會導演。

到第3個10年,就在對演藝生涯心生倦怠之際,改以本名郭蘅祈出發,陸續接觸藏傳佛教與瑜伽,潛心學習後,令職業與生活方式都產生質變,“先是拿到瑜伽教師證照,後來又搬到臺中。”

郭蘅祈笑稱當初這些決定,曾令身邊的親友大感意外,甚至出言反對,但他還是做了。可以任性地安排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有個很大的前提,郭蘅祈早早安排好了自己的財務、居所,甚至是父母的居所。

身爲生性浪漫的創作者,如何懂得爲自己鋪路?這得從郭蘅祈的父親談起。“我向來對數字很愚鈍,只對音樂、創作很有感覺,運氣好的是我爸爸做了一個示範。”郭家有4姐弟,加上擔任主婦的郭媽媽,郭爸爸身爲一介上班族,除了要養活一家6口,還渴望給家人更好的環境。

郭爸爸存夠了錢就買房子,讓一家人能夠從小房換到大房,“整整30年都在持續這件事。”在郭蘅祈小學6年級時,郭家好不容易以750萬元買到了天母的房子,當時家庭財務一度相當窘迫,但等到買下天母的第2間房時,先前那間房的市值已漲到近2,000萬元了,“我當時突然意識到,原來這件事是能生錢的!”

眼見父親多年來“用房子存錢”的顯著效益,郭蘅祈再怎麼不諳財務,也看出了心得:“錢放到銀行,100元就是100元;如果存在房子裏,撐一下就有機會100元變成1,000元!”

郭蘅祈便也仿效這個模式,在1990年代版稅收入最高的時候,一樣在天母以大約1,800萬元左右的價格買了第1間房子,日後這間房便成了穩固財務的基礎。

2010年前後,郭蘅祈已厭倦演藝生涯,隨朋友到臺中,對此地天氣好,生活步調較臺北緩慢相當心動,便相中了“一坪不到12萬元的5年電梯大樓”,從地段到價格、屋況等,都符合他的期待,“這些條件有利於我再買一間給爸媽。”便一口氣買下2間臺中房子,再將臺北天母的房子出租。

從住處、照顧父母到財務,郭蘅祈對於轉換新生活的安排,不可謂不周全妥當了。豈知,一個夠好的轉身,還需要更多決心和人生的智慧。

“幫爸媽把東西全部搬到臺中的那一夜,當我準備要離開的時候,爸爸抱着媽媽哭了,他覺得‘活到70歲、80歲,竟然被兒子強迫,住到臺中來!’”面對陌生環境的無措,以及認爲“住臺北纔有面子”的傳統觀念,擊垮了郭爸爸的安全感。

從沒見過父親掉淚的郭蘅祈當下也很掙扎,懷疑自己太過心狠。“他們一定得搬下來,否則誰照顧他們?”最後他沒因父親的眼淚而打消決定。

另一方面“成爲瑜伽老師”、開辦瑜珈教室的夢想也遭受考驗,名人光環成爲包袱,“很多人來詢問,我一聽就知道他們對名人的好奇遠大於想學瑜伽。”於是他便不再對外招生,從住在同個社區的學生開始教起,“靠他們一個一個口耳相傳的介紹。”這看似緩慢、不夠有效率的宣傳方式,卻讓郭蘅祈真正站穩腳步,帶出一批有默契的學生。

當郭蘅祈的瑜伽教室營運上了軌道,父母也在臺中找到歸屬感。“生命是難以預期的,但人還是應該對自己保持覺察,當開始退化,或是產生倦怠的時候,就要先有預備的想法,去想像未來可以做些什麼,等到發生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抗拒、慌張。”

行至中年,許多人都惶恐著失去,想奮力一搏,抓取僅剩的名利,但懂得“有備而來”的郭蘅祈依然能優雅地轉身,從容地適應新身份,甚至投身公益,以另一種形式發揮影響力,“和過去的演藝工作相比,我現在的生活好像是退了一步,卻讓視野變寬了。”他笑着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