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个预热丨主播:马晓橙 来自ONE文艺生活 00:00 05:41

广东人为什么不吃东北人?太硬。

大家好,久违的“假东北人”说东北系列,又和大家见面了!

东北最近下雪了。为了表示庆祝,我约同事们去吃了顿东北菜。席间,来自广州的大卫点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一盆疙瘩汤(对不起,东北的汤都是按盆来的),还有一份青椒炒肉。

我一把夺过菜单:“都点了些啥玩意,你等着,我给你整两个硬菜。”

大卫连忙拒绝:“那个,我牙不太好,吃不了太硬的。”

我嗷地笑出了声——怎么回事,东北人的“硬”,还没在全国普及吗?

吃饭,就得吃硬菜

东北人的字典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就是硬。但我们说的硬,和你理解的硬,不一样。

比如点菜时的“硬”,绝不是你以为会硌牙那么简单。

所谓的硬菜,就相当于公司里的领导,比赛中的金奖,女团中的门面担当,一定要能hold住全场(不好意思整了段硬磕,什么是硬磕一会儿再讲)。总之,这道菜从外观到内涵,一定要能把餐桌上的其他菜,都按在地上摩擦才行。

要想成为一道C位出道的硬菜,首先,你必须有高晓松一样的内在美——都是肉。在我一位河南室友的心中,锅包肉就是靠着没有一根菜这个明显的优势,成为第一道被她记住的硬菜。

光有肉还不行。粤菜里的蜜汁叉烧倒全是肉,但是一份没几片,太少;台湾的卤肉饭也全是肉,但都碎成渣了,太小;至于本帮菜里的红烧肉,虽然我是它的忠实粉丝,但一盘就一块,提名我都不好意思!

东北人永远不明白,那些吃饭隆重到要在餐桌上重新洗一次碗的南方人,怎么端上来的菜没一道硬的。

但是,也不是把肉大块一切,往盘子里一丢,就能叫做硬菜。

我来举一个栗子,请各位同学认真听题:武松过景阳冈之前,在酒馆里喝了十八碗碗白酒,吃了四斤牛肉,请问这四斤牛肉,算是硬菜么?

答:当然不算,这顶多叫下酒菜!

区区一个水煮牛肉,也好意思当硬菜?同理,什么煎的、蒸的、烤的、凉拌的,统统靠边站。就好比你和喜欢的人见面前,一定要洗个头化个妆,恨不得把袜子里露不出来的脚指甲都图上色,一道想要C位出道的硬菜,也必然需要经过隆重而复杂的工序,才配得上它的地位。

烧的,焖的,溜的,炖的,反正要听起来足够麻烦。

但也不是所有煮的、蒸的、烤的都做不了硬菜,偷偷告诉你成为硬菜的一条捷径——无论鱼鸡鸭,只要能保持它们死前的形状完完整整地端上餐桌,随便你怎么做,都是硬菜。

这一点上,东北人和南方人达成了空前一致——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呀!

唠嗑,就要唠硬嗑

除了吃,东北人说话,也讲究硬。俗称唠硬嗑。

硬嗑,也称为“社会嗑”,泛指通过生动比喻以及巧妙押韵,传达出深刻道理的对话。

我前面唠的,还远远不够硬。之前我介绍东北人吵架,讲到一位带着闺蜜抓小三的姐姐,才是唠硬嗑的翘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今天你不是要当狗吗,我就牵绳溜你走,玩不死你我都不撒手。”

“不是咱的菜,咱就别去掀那个破锅盖,啥锅配啥盖。”

东北人唠硬嗑的本领,在酒桌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在上海几乎喝不醉的我,一回东北就会喝多。我怀疑不是东北人太能喝,而是因为他们太会唠嗑(对不起,忍不住又押韵了起来):

“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没感情。”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

“喝酒不喝白,感情上不来。”

劝人酒要唠硬嗑,自己喝也要唠硬嗑:

“一条大河波浪宽,端起这瓶我就干。”

“危难之处显身手,妹妹替哥喝杯酒。”

甚至连领导都敢灌:

“我给领导倒杯酒,领导不喝嫌我丑。”

总之,只要东北人在喝酒时开始说起硬嗑,你就会被一种神秘的东北力量支配,嘴里只能重复两个字:我喝我喝我喝。

有一期《奇葩说》,两个东北辩手的即兴辩论,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硬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觉得是你心胸太狭窄,我建议你去看一看大海。”

“你不是喜欢大海,你是喜欢浪,你那心潮澎湃,我这儿感到伤害。”

“你不去尝试,就永远活在昨天。”

“昨天是历史,今天是开始,明天谁都不好使。你有瞧不起我的权利,我有让你后悔的实力。”

弹幕里纷纷感慨:不愧是东北人,连辩论都很硬!

发可秃,人不能不硬

“硬”这个字,可以说贯穿了东北人的生活。

有一回,我在一位东北男性程序员的手机桌面上,瞄到有一款整形APP。我当时就怀疑人生,连忙抓住他:“怎么回事儿啊你,都快而立之年了还准备去割个双眼皮啊?”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的工作有毒,是发际线的天敌!想试试植发来着,有点贵,过一阵再说吧。”

他说得没错,我一边观察他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发际线一边建议他:“这事儿你妈不得赞助你点,能不能早点抱到孙子说不定就在此一举了。”

他立刻拍桌子: “哪有我这么大还跟爸妈要钱的?怂不怂啊!血可流,发可秃,人不能不硬。”

东北男人硬,东北女人也一样硬,什么换水修衣柜都是基本技能。

在东北,想要性别歧视都特别难,就是冬天我也可以照样穿着军大衣露大腿,谁敢背后嘀咕我就瞪死谁。

女司机也很威。我妈有个闺蜜,人称中山路车神,每天上班的路再堵,也不影响她秀车技,要是遇上车开得烂的,摇下窗户就是喷,分分钟为“女司机”正名。

但我作为女司机,就不行,不够硬。我拿到驾照四年了,就开过三次车。前一阵回家开了第四次,在停车场楞是十分钟没倒进去,我对面有辆车,就这么被我卡在那,进退不能。

我眼睁睁看着对面那位大哥下了车,敲我的车窗,说了三个字:“你下来。”

我做好了被骂的准备,可我还没做好被打的准备啊!我选择归然不动。

大哥看我一动不动,眼睛瞪得像铜铃:“艾玛,你听不懂话咋的,让你下来!!”一边要开我的车门。

我颤抖着下车,还没来得及道歉,大哥蹭就上了我的驾驶座:“一看就刚上道儿吧,谁还不都有新手的时候。我告诉你啊……”这位彪形大汉,一边倒好了车,一边讲解。我虽然听不大懂,但躲过了一顿打,还免费上了节驾驶课。

你看,东北人虽然什么都硬,但偏偏心够软。

除了教我停车的大哥,还有请忘带钥匙的我免费喝豆浆的东北阿姨、我被欺负发微博后第一时间来安慰的东北网友……可只要我谢谢他们,他们又是一副“硬邦邦”的样子:“这算啥啊,瞧你那客气样,烦银。”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东北人长得再凶,说话再狠,我也从未害怕他们的原因吧——我知道那些粗犷坚硬的外表下,是一颗软得快化了的心呀。

不过关于东北人为什么一直这么硬,我还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猜想:这两天朋友发了东北下雪的视频后,我觉得,外面硬邦邦,心里软糯糯的东北人,也许单纯是被冻硬的吧?

一首由印度歌手演唱的东北之歌,详细地描述了东北的冬季生活。音乐播放器里搜索《我在东北玩泥巴》or《Tunak Tunak Tun》,打开空耳世界的大门,上班时勿看,会笑出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