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聞網訊 記者梁晟報道:一棟棟青瓦白牆的客家民居鱗次櫛比,一條條鄉間小道寬敞筆直,一座座大棚錯落有致……近日,“脫貧攻堅看贛州”採訪團一行走進贛州市上猶縣梅水鄉園村,切身體會生態扶貧爲當地村民帶來的“紅利”。

圖爲上猶縣贛南森林小火車。

家住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排上組的張可樹是一名茶農,2014年,由於兒子患有精神障礙,張可樹夫妻年邁,一家被列爲貧困戶。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張可樹於去年申請辦理了貼息貸款,蓋起了一間70多平米的製茶車間,在自己的茶園內種植了花生、西瓜,按照產業扶貧政策,獲得了6000多元的產業獎補資金。

得益於生態環境的改善,來園村旅遊人數逐年上升。加上張可樹的悉心打理,現在張可樹把自家的茶園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到週末,張可樹夫妻倆都要到村裏的森林小火車站旁賣自產自制的手工茶。張可樹告訴記者:“生意好的的時候,一天有七、八百元的收入,但最少每天也有一兩百元收入。這樣算下來,一年就有五萬元左右的收入。”

春天採茶製茶、夏天漂流嬉水、秋天採摘秋遊、冬天賞菊嘗美食……在上猶縣,生態扶貧不僅帶來了村莊的變化,還帶來了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爲民村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政策紅利”。

據瞭解,僅今年夏天,在上猶縣梅水鄉園村大金山漂流的遊客就超過18萬人次,門票收入達2100多萬元,帶動了18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戶43戶。

今年上半年,上猶縣共接待遊客107.78萬人次,同比增長39.83%;實現旅遊總收入6.98億元。利用當地青山綠水的優越自然環境,上猶縣通過開發旅遊業、推動“研、學、遊”等方式,爲當地村民脫貧致富探索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