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英女皇的面子

五次戰役結束之後,爲在談判桌上爭取更多的籌碼,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了所謂的”秋季攻勢“。1951年9月,英聯邦1師在到達堪薩斯線後,根據美第八集團軍的命令繼續向北推進,與駐守高旺山和馬良山,臨津江以西,三八線以北一線的我志願軍第64軍第191師迎面相撞。

爲在美國人面前表現英國皇家的實力,英軍糾集優勢兵力發起了代號”突擊隊行動“的攻勢作戰。英軍參戰的主力爲英聯邦第28旅,其下屬部隊爲:皇家施羅普郡輕步兵團,皇家蘇格蘭邊防團,皇家澳大利亞團第3營,諾森伯蘭郡燧發槍第1營。還有來自加拿大,新西蘭和印度的僕從軍助戰。火力裝備方面,英軍部署了6個炮兵營和數百架飛機,以及120餘輛”百夫長“重型坦克作爲突擊矛頭。

在戰鬥部署上,英軍制定了以蘇格蘭團爲攻擊主力,施羅普郡輕步兵團和澳軍第3營協同攻擊先拿下高旺山。然後澳軍第3營作爲主力攻擊馬良山,諾森伯蘭郡燧發槍第1營協同澳軍作戰。

澳大利亞人立下首攻

1951年10月3日凌晨3時30分,突擊隊行動在猛烈的炮火中開始。高旺山被聯合國軍稱爲"小直布羅陀山"或者355高地。在其西側有一個199高地,可對進攻高旺山的蘇格蘭團形成火力威脅。因此英軍命令澳軍第3營先攻下199高地,蘇格蘭團則慢悠悠的從高旺山另一側繞過去。

爲了爭奪首功,澳軍第3營的A連搶在B連前面發動了進攻,還得到了8輛愛爾蘭輕騎兵團的百夫長坦克的抵近支援,用了近兩個小時時間佔領了199高地,原本擔任主攻的澳軍第3營B連連長鼻子都氣歪了。澳洲蠻子在爲英女皇打仗賣命方面,一向都是不遺餘力的。

但據我志願軍戰史記錄,199高地地形不利於我軍防守,在用手榴彈和迫擊炮對敵實施殺傷後,主動撤離陣地。由此可見,志願軍絕不會死守蠻幹,作戰戰術還是相當靈活的。

隨後,澳軍第3營C連發揮神勇,第二天凌晨又從高旺山下的山谷迂迴,從北側無名高地的斷崖處攀爬,從背後向我守衛無名高地的志願軍發起突然襲擊。在對其進行迫擊炮火力殺傷後,志願軍再次主動脫離接觸。

10月4日,高旺山地區被濃霧包裹的嚴嚴實實,能見度只有十幾米。藉助天氣優勢拿下北側無名高地後,英軍英格蘭團在美軍第1師第5團的配合下,以兩個團的絕對優勢兵力向高旺山我軍發起了集團衝鋒。高旺山主陣地右翼的187,4高地,187高地,210高地和227高地先後失守。

我軍高旺山守軍與敵人展開短兵相接的拉鋸戰,利用濃霧抵消敵人的火力優勢,發揮我軍擅長近戰的特長,反覆爭奪表面陣地,用手榴彈和刺刀大量殺傷對手。戰至4日下午主動撤離時,共計斃傷英,美軍600餘人。

澳軍第3營的老兵戰後回憶中,第一句話就是感謝當天的濃霧,否則不可能用偷襲手段拿下北側無名高地。但也正因爲那場大霧,讓美對手的重火力沒有施展的機會。

血戰馬良山

高旺山戰鬥的勝利,讓聯合國軍認爲志願軍的戰鬥力大不如之前,也令驕狂的澳軍第3營更加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經過一夜休整,澳軍第3營以D連作爲主攻,B連作爲先導,在10月5日早晨的大霧掩護下,向馬良山山頂爬去。開路的B連達到位置後,D連超越之後繼續向山頂前進。可就在此時,大霧突然散去,白晃晃的陽光將澳軍兩個連的兵力,像剛出鍋的自助餐一樣擺在了志願軍面前。頓時密集的槍聲,手榴彈爆炸聲,喊殺聲刺破山谷。澳軍指揮官哈迪斯少校還想孤注一擲衝上山頭和志願軍打肉搏戰,可是他的士兵像肉袋子一樣成排成排的滾下山坡。如果不是新西蘭第16炮兵團反應迅速,用炮火壓制了志願軍的輕武器的火力,澳軍第3營恐怕就要一下子損失兩個連。

澳軍是聯合國軍隊中戰鬥力十分悍勇的一支部隊。在強大炮火支援下,澳軍B連和D連堅持戰鬥,哈迪斯受傷後,由楊中尉接替指揮繼續進攻。不得不說,澳軍下級軍官表現相當優秀,克拉克中尉親自帶領第11排攻佔兩個據點,期間被我軍手榴彈炸傷腿部,輕機槍子彈擊穿其肩部,都堅持指揮戰鬥。比爾中士帶領第12排佔領了我軍第四個據點。

此時,澳軍B連和D連以傷亡過半,C連被迅速調集上來,直接超越前者的位置繼續發起衝擊。下午15時50分,在英,美,澳三面圍攻下,馬良山附屬陣地失守。期間,守衛主峯的志願軍191師517團1營連續打退敵人10餘次衝擊,斃傷敵800餘人。英軍的諾森伯蘭郡燧發槍第1營和諾森伯蘭郡燧發槍第1營在當天的戰鬥中不但毫無建樹,反而傷亡慘重。

澳軍第3營C連第二天還想趁勝拓展戰果,結果在一處無名山丘與我軍發生白刃戰,被志願軍的刺刀給懟了回去。澳軍對此自我安慰的戰史寫道:我軍勉強勝利然後順利撤退。

澳軍的傷心嶺

10月7日上午8時,由於英軍損失慘重,攻擊任務全都落在澳軍頭上。澳軍第3營所有能作戰的人員全部被動員起來,向志願軍最後一個被稱爲HINGE的高地氣勢洶洶的殺來。我軍191師用15個炮兵連集中覆蓋猖狂的澳軍,兇猛的炮火將馬良山主炸成火海。包括在Hinge山的B連和在馬良山的C連,以及澳軍第3營指揮部在均遭重創,山坡上到處都是澳軍士兵的殘肢斷臂。7日晚,我軍炮兵再次進行了猛烈的火力準備,三十分鐘時間內打光了近萬發炮彈。澳大利亞士兵像耗子一樣躲在掩體內瑟瑟發抖,很多人承認自己從沒遇到如此強大的志願軍炮兵火力,已經做好了隨時被一發炮彈送上天的準備。

第二天,前來接替澳軍第3營的是英軍皇家蘇格蘭邊防團第1營,看到眼前被炸的面目全非的山頭和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的澳軍士兵時,他們很慶幸自己昨晚上不在這裏。

乾脆利落的反擊

經過近一個月的休整,我軍191師用3個營的兵力,在60門火炮和10輛坦克的支援下,於11月4日向敵人發動反擊。

15時炮兵開始炮火準備,15時40分炮火假轉移,英軍蘇格蘭團的士兵紛紛出來加固陣地,結果立刻遭到我軍炮火再次覆蓋。在炮兵迷盲射擊掩護下,我軍T-34坦克隱蔽佔領直瞄射擊陣地,摧毀英軍前沿殘存工事。16時5分炮火延伸,步兵發起衝擊,僅用13分鐘就收復了失去的陣地,被整的神經兮兮的蘇格蘭團第1營幾乎被全部殲滅。而後我軍又連續兩天擊退了聯合國軍的多次反撲。並最終將戰線死死的固定在這裏。

值得一提的是,據英軍蘇格蘭團的士兵回憶,總攻發起時,他們看到第一波衝上來的志願軍戰士竟然是赤手空拳的,這些中國士兵飛快的衝向鐵絲網然後猛的撲上去,用自己的身體作爲跳板來開闢道路。衝上來的中國士兵用波波沙衝鋒槍開路,一邊奔跑一邊熟練的將手榴彈準確投進英軍的陣地內。有些英軍老兵承認,當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他已經不想戰鬥了,因爲毫無取勝的希望。

有些參加過那次戰鬥倖存下來的英軍老兵至今都不願意提起馬良山這個名字。

圍繞馬良山的戰鬥,我軍斃傷俘英、美軍4400餘人,擊落飛機14架,擊毀坦克6輛,志願軍191師也付出了傷亡1600人的代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