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姓:鱼[yú]

一、历史来源

鱼姓,鱼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主要出自子姓,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襄公的庶兄子目夷(字子鱼)。子鱼的子孙有一支以先祖的字为姓,称鱼姓。唐代亦有鲜卑族人改姓鱼氏等。鱼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35位。

“鱼”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公子目夷字子鱼。宋襄公想当中原霸主,约会齐、楚等国在盂[yú]会盟,临行前子鱼说:“楚人不讲信用,我们应该带军队作警卫。”宋襄公却认为已约好大家都不带军队,不听劝告,结果在会上被楚人扣留。子鱼逃回宋国,组织宋人抵抗,迫使楚王放回襄公。不久宋、楚两国又在泓水交战,子鱼劝襄公趁楚军半渡而击,襄公认为这样做不道德,不同意。等楚军一切准备就绪,弱小的宋军就吃了败仗。战后子鱼批评襄公说:“打仗就应当尽一切办法战胜敌人。假如你在作战时要讲仁义,那只有投降了。”子鱼的后世子孙有一支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鱼姓。

2、出自他姓所改。唐代时,鲜卑族人大将军尚可孤,拜唐朝监军鱼朝恩为养父,并改名为鱼智德,他的后代相传也有姓鱼的,为冒姓鱼氏。

鱼姓得姓始祖——子鱼(子目夷)。《通志·氏族略》上说得清楚:“《风俗通》说:‘宋桓公子目夷,字子鱼,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汉代有鱼翁叔,唐代有鱼朝恩、鱼玄机。”《姓氏考略》指出:“子姓,宋公子子鱼之后,以字为氏,望出冯翊。鱼氏系出子姓,郡为雁门。”望族居雁门郡(山西省境内的右玉县南)。故氏后人奉子鱼为鱼姓的得姓始祖。

鱼姓的郡望主要有雁门郡,冯翊郡2个。

鱼姓的堂号主要有雁门堂,冯翊堂,灵渠堂等3个。

鱼侃:明朝永乐年间进士,历任开封知府,为人光明正大,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当时人们称他“包老”,将他比作包公。

鱼朝恩:唐朝人。宝应时领军迎代宗于华阴。封为天下观军容、宣尉、处置使,专领神策军。势倾朝野,滥杀无辜,籍没资产,积财钜万,代宗恨其跋扈,缢杀之。

鱼玄机:唐朝女诗人,长安人。她于长安咸宜观出家为道,与温庭筠等以诗篇相赠答。后因杀侍婢绿翘而被处死。著有《鱼玄机诗》。

鱼崇谅:宋朝人。幼能属文,仕后唐为陕州司马,后晋时拜翰林学士,以文章著称。太宗时授金紫光禄大夫,兵部侍郎。隋朝有名将鱼俱罗,唐代有女诗人鱼玄机,宋代有御使中丞鱼周恂。

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

第三百三十六姓:容[róng]

一、历史来源

容姓,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黄帝有个史官名容成,他是历法的最初制定者。相传他还会修炼论道,懂得采阴补阳之术,后道家尊称容成真人。而容氏就是他的后人纪念他而定的。相传,黄帝有另一位臣子容援作钟,他的后人就以容为姓氏。而在帝舜明高阳氏时,舜的儿子中有一位名为仲容,是为不可多得的贤才,他的后代中有以容为姓的。

容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三十六位。

“容”源出有五:

1、出自虞姓,来源于舜的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仲容的,他的后代便以容作为姓氏。

2、以官职为姓,周朝的礼乐之官官名为容,其后便以祖上的官职为姓。

3、来自古代的容国,以国名为氏。古代有国名叫容,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后来以国为姓,成为容姓。

4、出自黄帝的史臣,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黄帝的时候有一个史臣名叫容成,是太岳的后代,相传他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他的后代以容为姓。

5、出自春秋南容氏的后裔,以父字为氏。据《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以南容作为字的人,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作为姓,称容氏,于是相传成为容姓。

容姓得姓始祖——仲容。容氏家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容成公或虞舜时“八恺”之一仲容的后裔。舜有八个孩子,个个精明贤慧,他们都有姓氏传下来姓氏传下来。像商均,被禹帝封于虞,建立了虞国,他的后人便以国名虞为姓了。他的儿子仲容,是容姓的始祖。此外,在吴、孔、王、陶、甄、濮、敬、文、申、屠等许多姓氏中的某些支系,也都有源于舜帝之后的。容姓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先帮时期,他们已出现于南方的吴地,并一天天兴盛起来。故容姓的得姓始祖是仲容。

容姓的郡望主要有敦煌郡。

容姓的堂号主要有敦煌堂,律历堂2个。

容萱:金朝人,朝廷任他当知府官,他夫人很能干,名叫适姑,发生战事时,容萱死后,朝廷就让适姑承继他的军权,统帅军队。

容闳[hóng]:清朝维新派,字达明,号神甫,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他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是我国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第一位留学生;回国后曾到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市)向洪仁干提出新政建议。1867年,他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政府建议选派留学生、开采矿产等,后任驻美副使,专管留学生事务。1900年他因参加上海“张园会议”被清政府通缉,被迫前往香港,后移居美国。宣统二年曾经邀请孙中山到美国商谈,表示支持革命。民国元年逝世。终年84岁。著有《西学东渐记》等。

容悌舆:字行白。明朝时期香山人。个性敦厚,学问渊博,孝敬父母。永乐年间,他在家乡香山担任教谕,母亲得了风瘫,卧床13年,都不能起来活动,他于是日夜侍侯,从来没有厌倦。于是乡人称赞他为“孝行先生”。著作有《云岚集》。

容若玉:明朝人,举为进士当官,朝廷派他去江西。容若玉治理地方,为百姓着想,办了许多好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死后,家贫没有财物,他的同僚朋友周济拿银子将他灵棺运回老家安葬。

甘肃省敦煌。

第三百三十七姓:向[xiàng]

一、历史来源

向姓,向姓是中文的姓氏之一,向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按人口计算排名第99位(2007年数据)。炎帝生的二十四个儿子之一,起为向姓,在夏朝向垚在陕西建向国,以国名为氏,这是真正的向姓始祖。根据《吕氏春秋》载有:“宋向带为太宰,桓族也。华元杀荡泽、向带等舍于睢[suī]上……”。可知向带亦为桓公之后,综合其他史料判断,向子戌所处年代应在向带之后 ,这就说明,向姓发源于陕西,并以国为姓,而“向父”为向父姓得姓始祖,无论如何,“向父”的姓祖发祥于今宋国。

“向”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名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

2、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jǔ]县南部。后来国灭,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3、出自子姓,为汤王的后代。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ì),字向夫,世代为宋国卿士,其后亦姓向,成为向氏。

向姓得姓始祖——向国,向伯,向父。

一是向垚夏朝时在陕西建向国,以国名为氏。为向氏已知的得姓始祖。

二是西周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班固定为沛郡(今安徽怀远区域),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为向氏始祖。

三是子肸“向父”,宋桓公之子,名。其孙(一说曾孙)名子戌,任宋国左师,执掌国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师华元故智,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此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得以安宁十多年,这在春秋史上是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为姓,其后子孙沿续相传,称“向父”氏。尊“向父”姓得姓始祖。

向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郡,河东郡,山阳郡等3个。

向姓的堂号主要有河南堂,河东堂,山阳堂,中和堂,淑均堂,七贤堂,竹林堂,大耐堂,彝德堂,孝友堂,泰和堂,让爵堂,光裕堂,四知堂,怀德堂等15个。

三、家族名人(第一百六十三位)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向姓历代名人47名,占总名人数的0.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六十三位;向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文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九位;向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二十二位;向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5%,排在并列第二百零六位。

历史上向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宋国左师向戌[xū];三国蜀汉中部督向宠,左将军、显明亭侯向朗;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向秀;北宋左仆书侍郎向敏中;清朝湖北提督向荣。

向海明(?-613):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原为扶风(今陕西凤翔)僧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追随者数万。后转战于扶风、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之间,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

向子韶:宋朝开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间进士。建炎初年任淮宁知府。金人犯境,子韶亲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后,子韶不屈而死,谥号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将,字君玉,常州(今江苏常州)人,绍定进士,官至大理卿直龙图阁。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数立战功,升任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元兵围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战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转运使,后因奸相贾似道妒忌其功,被诬告杀害。

河南洛阳,山西夏县,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

第三百三十八姓:古[gǔ]

一、历史来源

古姓,最早来源于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古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多分布于台湾的台北、台东、新竹等地。

“古”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é]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wù]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扬州府志》有载。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古姓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古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古姓的郡望主要有新安郡,新平郡,河内郡等3个。

古姓的堂号主要有新安堂,国宝堂2个。

古弼: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辏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

古朴:明朝大臣,陈州(今河南淮阳)人。历任兵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称。

陕西省武功县,歧山县。

2019.4.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