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郭德綱朋友不多,爲何和孟非莫逆,兒女親家有希望嗎?

之前筆者有一篇文章說到郭德綱沒什麼朋友,有讀者不樂意了,說郭德綱電影《祖宗十九代》請了那麼多朋友來來友情客串,德雲社二十週年慶典也來了一大幫朋友,誰說他沒朋友的。

事實上朋友不多是老郭自己說的,在他心目中,那些來捧場的人嚴格來說應該屬於人脈而不是朋友。

郭德綱公開承認的最好的朋友並不是搭檔于謙,而是主持人孟非,相信大家從各個節目中也能看到兩人的互動很多,而且彼此之間默契十足。可以說于謙是郭德綱最好的工作搭檔,孟非則是郭德綱最好的知心朋友。

那麼爲何互相認識不到十年的兩個人會關係如此莫逆呢,筆者認爲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成長道路有相近之處

郭德綱出生於1973年,孟非出生於1971年,他們的原生家庭都是體制內的,郭德綱父親是警察,母親是教師,孟非父母均爲北京廣播學院的高材生,也是江蘇電視臺的同事。

雖然郭德綱和孟非兩人的學習成績都不怎麼樣,郭德綱最高上過高中夜校,孟非則是高考落榜,但作爲體制內人員的孩子他們也是很有機會繼續走穩當的體制內路線的,但他們不約而同選擇了折騰。而且開始的時間還差不多,都是在九十年代初。

郭德綱選擇了開劇場創業和三闖北京,中間還在蓄電池商店當過營業員。孟非則是幹過各種臨時工,送水工、搬運工、保安和印刷工等工作都嘗試過。

不同的是,郭德綱在向體制內曲藝團努力了幾次均失敗告終,而孟非則在品嚐人間疾苦之後選擇了迴歸體制,加入了父母的單位江蘇電視臺擔任攝像。

2、 對業務一絲不苟

郭德綱不用多說,不管通過什麼手段,是學藝還是捋葉子,反正他是掌握了相聲的十八般武藝,在相聲的業務上用心良苦打下堅實基礎。

孟非則是在攝像上取得成績後轉向臺前,他在《南京零距離》欄目中一干就是九年,每天一篇千字論文,累計寫了二百多萬字的社論,在業務上他同樣絲毫不馬虎不偷懶。

之前有個挺火的理論叫“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人在某一領域上錘鍊一萬小時以上就能成爲領域內專家。郭德綱和孟非都算是這個理論的身體力行者,他們取得成功沒有捷徑和取巧,靠的也是厚積薄發的錘鍊過程。

3、 都是好爲人師的聰明人

郭德綱和孟非都是聰明人,這話肯定沒人反對。兩人都以機智和幽默見長,在嘴皮子上從來沒怕過誰,這樣就建立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基礎。

此外,兩人都有一種當老師的愛好,郭德綱徒弟上百,孟非則是經常成爲年輕人的精神導師甚至是戀愛導師。

4、 都是有點社交恐懼症的宅男

郭德綱出了名的不愛參加酒局飯局,不工作時喜歡在家裏安靜待著。孟非雖然不像郭德綱那樣沒事舞文弄墨,但他也是不喜歡整天在外面應酬。兩人在這方面相當有共同話題。

5、 搞副業都偏愛喫喝

郭德綱開了郭家菜,孟非又開面館又開火鍋店的,雖然生意都談不上多好,但兩人樂此不疲,自然更增加了兩人的共同語言。

6、 都有心眼稠的敏感體質

郭德綱和孟非在這方面高度相似,郭德綱對自己受過的委屈總是記憶很深,其實話說回來有些也是他自己心理敏感所致。孟非這方面不遑多讓,比如他曾提過自己當印刷工時發現有些同事有意避開身帶油漬的自己,他就特別在意,以後始終提前和同事保持距離。

正因爲敏感,兩人才能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生活細節,尤其是郭德綱,他才能將小人物敏感自卑的心理揣摩到位。

7、 嘴巴都大

郭德綱曾經一度以大嘴巴著稱,誰都敢說誰都敢罵誰都敢調侃,如今已經快知天命的他雖然收斂了很多脾氣,但時不時還是要再通過社交平臺發一下少年狂。

孟非這方面比郭德綱情況稍好,他也是能說能罵,不過好在他沒在這方面喫過大虧,最多也就是懟一懟嘉賓,懟一懟質疑他家火鍋店太貴的網友。

8、 有成爲親家的潛力

最後一條有點兒八卦,不過筆者倒是真的希望他倆能成爲親家,郭德綱和孟非也在節目中調侃過對方是自己親家。

主要是因爲郭麒麟和孟星亞兩人簡直太般配了,性格上都很懂事,也比較上進。然後顏值都高,甚至還很挺有夫妻相。郭麒麟年齡稍長一歲,可能唯一的差別就是學歷了。

郭德綱和孟非要是不能成爲親家,那真白瞎一雙好兒女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