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發展好不好,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裏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的精神風貌怎麼樣。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深入,讓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希望變得越來越迫切。

黨的十九大以來,沙坪壩區堅決以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不僅在鄉村建設上下功夫

全力改善鄉村面貌

同時對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

不斷豐富鄉村文化氣質

塑造好鄉村之魂

保護

宣傳保護非遺文化留住文化傳承

5月28日,一場以“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爲主題的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在沙坪壩區西永第一小學校拉開序幕,多個國家級、市級非遺項目爲學校的師生們帶來了一場豐盛的優秀文化遺產大餐。這是我區爲傳承和保護好傳統文化而開展的活動之一。

非遺文化作爲地區文化的一部分,傳承好非遺文化,是留住地區文化的重要內容,保護好這些文化,才能夠爲一個地區留下足夠豐厚的文化底蘊。

多年來,沙坪壩區爲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青少年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量組織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讓學生們加深對非遺文化的理解。

今年以來,沙坪壩區組織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課堂,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授技藝,先後有漆器、陶藝、蜀繡、剪紙、麪塑、木雕、川劇、金錢板等十幾個項目進入了四川外國語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第七十一中學校、沙坪壩區二塘小學校、沙坪壩區蓮光小學校等十餘所大、中、小學校進行素質教育課堂,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展示活動10場。

同時川劇、瓊緣刺繡、黃楊木雕刻工藝等10個項目走進了重慶第七十一中學,二塘小學、濱江路小學等中小學校進行傳承輔導,讓學生們對非遺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目前,全區已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7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1人;已列入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共四批62項,區級代表性傳承人32人。5所學校被命名爲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1所學校被命名爲沙坪壩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傳統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發展

打造鄉村文化景點留住鄉愁鄉情

“你們快來,我現在站在我們學校上面的。”2018年1月12日,一位西永小學的小學生站在鄉賢公園的地雕地圖上,興奮地呼喚着周邊的小夥伴,這是一場春遊,主題是關於西永當地文化,而他們所在的位置是才建成不久的西永街道鄉賢公園。

鄉賢公園(一期)面積約爲9100平方米,是重慶主城首個建成投用的以“鄉賢”爲主題的公園。公園以鄉賢爲名,由“載鄉愁”“寄鄉情”“頌鄉賢”“展鄉風”四個板塊組成,打造了含有段氏、喻氏和彭氏等當地家族族譜的鄉賢家風家教家訓“文化卷”,並有展示當地先賢名人的雕塑、當代鄉賢、好人、道德模範等先進事蹟的“頌賢榜”,讓每一個到鄉賢公園來的人都能看到西永的前世今生,名人雅士,瞭解西永的歷史文化,鄉賢的故事。

鄉賢公園的打造創造性地將鄉村文化與休閒娛樂景觀相結合,在繼承原先文明鄉風的基礎上,打造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景觀,將抽象的鄉村文化具象化,並最終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以這樣的模式,豐文街道的繡美“禮”文化主題公園,歌樂山鎮的中藥健康小巷,一個個融進當地文化特色的景觀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爲鄉村文化更好的發展培育土壤,也爲鄉愁鄉情提供了最好的展現載體。

融合

引入外來文化創意構建鄉村文化新品牌

“它們一個個從草叢中起來,是忽明忽暗的一點點的白光,好似天上的繁星,一個個在那裏移動。”這是初中課本上賈祖璋的《螢火蟲》描寫的童年螢火蟲飛舞景象。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小小的螢火蟲,似乎早已消失在我們的生活裏,大多存在記憶中。

走進林間,身邊點點熒光,螢火蟲一閃一閃靈動的飛舞着,有的在樹梢上歇息,有的在草叢裏飛舞,輕悠悠的飄着的熒光與天空相呼應,彷彿是從天上灑下的點點繁星,照亮着這整個奇幻山谷。

2018年7月27日,這一記憶中螢火蟲漫天飛舞的景象從記憶中走進了現實,這塊記憶中的田野就位於沙坪壩豐文街道三河村。

螢火谷的進入不僅僅是對生態環境、花鳥蟲草抑或是原生農業的覆育,還包括了人們對於鄉村純樸風氣、美感經驗、食安信賴、鄉村人情、自然體驗、共享意識等方面的恢復、孵化與延續。也透過文化創意以及社區營造的模式,與村民分享鄉村精神文明,共同建設一個美麗鄉村。

2017年7月27日,螢火谷正式開谷,開谷後即成爲網紅景點,在他的帶動下,大學城西北部的一個小鄉村也名聲大噪,很多時候大家提起螢火蟲,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豐文街道三河村。新的文創項目,傳統的鄉村土地,兩相結合下,鄉村擁有了新的文化標籤。

像豐文街道三河村的螢火谷一樣,虎峯山村的“藝術元素”也在逐漸成爲鄉村的新標籤。

未來還有更多好的文創項目與鄉村進行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地保存鄉村的本來面貌,也讓新的文化品牌紮根在沙區的廣袤鄉村中。

沙坪壩重視文化建設

既是留住“鄉愁”

也是爲整個鄉村振興

提供生生不息的動能

一個個文創項目與鄉村有機融合

一個個文化品牌升級爲新的文化變標籤

一幅幅大美畫卷徐徐鋪展開

主辦單位:沙坪壩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主編:蔣頻編輯:庹世超

(沙坪壩微政務整理於沙坪壩新聞中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