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桑梓悠悠匯愛心 文化之鄉教育興

    “勤儉誠信”是曾憲梓博士倡導的理念,也是梅州市曾憲梓中學的校訓。

    在梅縣區憲梓中學25週年校慶上,新建成的憲梓大禮堂、智明體育館啓用。

    11月18日,由曾憲梓博士捐建的梅縣區憲梓中學迎來25歲生日。

    “這次設立獎教獎學基金,是爲了激勵梅州學子更加努力學習,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84歲的曾憲梓說。11月18日,梅州市梅縣憲梓中學舉行成立25週年慶典暨憲梓大禮堂、智明體育館落成啓動儀式。活動上,曾憲梓和曾智明捐贈2000萬港元,專門設立曾智明獎教獎學基金,支持梅州教育。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鄉”美譽。在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各界的努力下,梅州成爲粵東粵西粵北12市首個教育強市,以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首個實現教育強縣、強鎮全覆蓋的地級市。雖然梅州的教育發展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諸多不足,城鄉發展不均衡、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較爲突出。如何加快教育發展步伐,擦亮梅州文化之鄉品牌,梅州在努力。

    “我們將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不斷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梅州市委書記陳敏在梅縣憲梓中學25週年慶典上說。

    崇文重教

    文化之鄉迎教育喜事

    11月18日,梅縣憲梓中學迎來了25週年校慶。

    誠如陳敏所說,梅縣憲梓中學是一所有獨特氣質的學校,因爲她是以曾憲梓先生名字命名的學校;是一所有美麗故事的學校,因爲她是亞州領帶大王捐辦的學校;是一所有青春活力的學校,因爲她是沐浴着鄉賢赤子之愛成長了25年的學校。

    當天,梅縣憲梓中學高朋滿座,黨政、教育、航天、體壇界等風雲人物到場慶賀,讓這個山區城市的教育界沸騰了。

    “今天的活動,莊重熱烈、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是梅州文化之鄉崇文重教的生動實踐。”陳敏在梅縣憲梓中學25週年慶典儀式中的致辭所說,一個鄉村學校迎來這麼多貴賓,足以證明,梅州文化之鄉名不虛傳。

    的確,梅州自古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教育普及,在中國爲最”,《國際百科全書》曾經這樣評價客家的教育。據考證,自宋代以來,梅州地區私塾、書院遍及城鄉,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說。對於一直身居山區,歷史上居無定所多次搬遷的客家人來說,讀書是最公平的出路。

    濃厚的文化積澱孕育了衆多名人賢士,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黃遵憲、張弼士、曾憲梓、田家炳等都出自這裏。自上世紀以來,這方土地已孕育了30名兩院院士,340多名大學校長。1933年,陶行知委派了他的學生潘一塵等13人,到百侯開展“生活教育”,以“小先生制”普及鄉村教育,厚植百侯文化教育土壤。百侯因此在教育界享有“北有曉莊,南有百侯”的美譽。

    “來到梅州,深切感受到這裏濃厚的人文情懷,感受到這裏對教育的重視。”神舟七號特級航天員、少將劉伯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梅州的幾天時間裏,他參觀了梅州的多所學校,也走訪了多處人文景點,感受到梅州濃厚的文化教育氛圍。

    梅縣憲梓中學25週年慶典當天,曾憲梓博士和曾智明先生再次爲梅州教育事業捐資。他們捐贈2000萬港元,專門設立曾智明獎教獎學基金,用於激勵家鄉師生更加努力工作、刻苦學習。

    “曾憲梓先生曾經多次說到,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所以他多年來對家鄉教育事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劉伯明說。

    作爲從梅州走出去的成功商人,曾憲梓對家鄉的教育事業尤爲關注,傾注了大量心血。改革開放以來,曾憲梓鼎力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積極回鄉投資辦實業、捐資興公益。先後爲家鄉捐資2億多元用於教育、醫療、道路、橋樑等各項公益事業,僅梅縣憲梓中學,就捐資2600多萬元用於學校建設。

    除鄉賢的支持外,梅州的教育事業發展也離不開黨政部門的重視。

    梅縣憲梓中學校長曹進坤從教多年,他說,梅州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與梅州崇文重教的氛圍分不開,更與梅州市委、市政府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分不開。“多年來,曾憲梓等鄉賢對我校的發展慷慨解囊,而梅州市委市政府、梅縣區委區政府也高度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給予學校最大的支持。崇文重教的傳統讓梅州市從政府、學校到家庭都十分注重教育事業的發展。”

    回報鄉梓

    華人華僑40年捐16億元建校

    梅州既是文化之鄉也是華僑之鄉。目前梅州有500多萬華人華僑,分佈在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重點僑鄉。

    梅州的教育事業也因此不一樣。在梅州,像梅縣憲梓中學這樣具有獨特氣質的學校還有許多,如梅州市曾憲梓中學、麗羣小學、大埔縣田家炳實驗中學……

    在大埔縣,坐上的士或電動摩托車,如果說要去田家炳學校,司機會摸不準說的是哪裏——在大埔縣以田家炳名字命名的中學有11所、小學22所、幼兒園3所。1982年,田家炳在香港創立田家炳基金會,以“回饋社會、貢獻國家”爲宗旨,致力捐辦社會公益事業,尤重教育。

    謝海波是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校長,據他介紹,他們學校是田家炳在大陸捐贈的第一所中學。每年,田家炳基金會都會向考入指定高校的田家炳學校高三學生提供5000元獎學金。謝海波說,8年前田家炳最後一次回到大埔,他有幸在臺下聆聽他發表演講。“在演講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田家炳對德育尤爲重視。”謝海波說。

    事實上,對家鄉教育事業進行投資的梅州鄉賢衆多,曾憲梓、田家炳、餘國春、梁亮勝、陳志明、劉宇新……都曾投資建學或設立獎教獎學金。

    “梅州多數人居住在窮鄉僻壤,山多地少,對於他們來說,讀書是唯一出路。在崇文重教的同時,梅州人還崇商重企,許多人外出謀生,成功後回報桑梓,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教育事業中。”梅州市僑務局副局長鄧銳從事僑務工作30餘年,對客家僑務歷史及發展頗有了解。他說,在梅州海外僑胞外遷過程中,他們一方面深受家鄉重視文化教育傳統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感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對謀生和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把興辦教育當作報效桑梓的頭等大事。

    從清朝光緒年間起,梅州華僑開始將部分僑匯投入教育事業。改革開放以後,海外僑胞獨資捐贈或集資捐贈辦學範圍更廣,投入的項目、參與的人數及金額越來越多,梅州教育事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寶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宇新在香港創業成功後,1977年回到家鄉梅州興寧,看到家鄉孩子們的就學環境差,便決定投入百萬港幣給母校興寧泥陂中學建造一棟教學樓。幾個月後,曾憲梓也爲母校東山中學捐建了一棟教學大樓,並從1993年起,曾憲梓斥資興建梅州市曾憲梓中學、梅縣憲梓中學和麗羣小學。僅梅縣憲梓中學,就捐資2600多萬元。

    1998年,在國家還沒有全部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時,新加坡“恒生當”的創辦人何吉昌在家鄉大埔縣湖寮鎮雙髻山村出資興建的聖塘小學實行零收費制度,免去學生雜費、書費、住宿費,還每年免費爲孩子們定製兩套校服。

    “改革開放初期,鄉賢投資建校爲主,現在多設立獎教獎學金。”鄧銳介紹,據梅州市僑務局統計的數據,自改革開放至2017年,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對梅州各項事業的資助達37億元,其中學校建設投入16億元,各類基金3.7億元,助學類基金5000多萬元。

    而在祖國大陸出生成長的梅州名人賢士們,也爲家鄉的教育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全國人大代表、綠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振龍設立的獎教獎學基金資助梅州教育事業發展,鼓勵了衆多師生。“我是在鄉賢資助的學校裏讀書,我也以實際行動回報家鄉教育事業,讓更多的人可以因爲我的資助順利完成學業。”鄧振龍在一次捐助儀式上說。

    “可以說,沒有羣衆和鄉賢的資助,梅州教育事業難以達到今天的成績。”梅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對於欠發達地區梅州而言,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羣衆和鄉賢的投入,爲家鄉教育事業注入不竭的動力。

    教育爲本

    加大優質資源供給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基石。

    近年來,黨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各界的大力支持,讓梅州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梅州是粵東粵西粵北12市首個教育強市,也是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首個實現教育強縣、強鎮全覆蓋的地級市。2009年成爲全省唯一實現義務教育實現零擇校、零借讀、零贊助的地級市,並於2015年全面取消公辦普通高中擇校生並率先在全省山區市完成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創建任務。

    走進今年剛投入使用的梅江區風眠小學,嶄新的客家建築風格教學樓飄出琅琅書聲,電腦室、美術室、語音室窗明几淨。智慧校園平臺實現教育智能決策、可視化管控、安全預警、遠程督導和個性服務,豐富了課堂教學,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情況,也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教學環境和教學設備是一年比一年更好了。”梅江區風眠小學校長賴豔紅此前在梅州市曾在龍坪小學、鴻都小學等學校任教,30多年的教學經驗,她看着梅州教育事業一步步發展起來。“教師們的工資10年漲數倍,熱情更高了,每年還有許多鄉賢設立的獎教獎學基金,鼓勵老師和學生們繼續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可以明顯感覺到梅州教育事業的進步。”

    雖然梅州教育教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質量穩步提高,但與珠三角等地區經濟發達城市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相比,梅州還稍顯落後,且有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在今年高考中,梅州普通高考本科上線率穩步上升,但高分階段的學生數量相較往年卻有所下降。

    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梅州教育事業發展速度比發達地區稍落後的原因在於優質學位供給不足、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不高、深化教育改革力度不夠。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以至於教育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足,教師等人才資源缺乏,教學質量難以提升。

    以問題爲導向,梅州正在加快探尋教育發展之路。

    “梅州作爲文化之鄉,歷來崇文重教,教育始終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陳敏在調研教育工作時說,梅州要正視短板和差距,堅決扭轉思想認識誤區,堅持問題導向,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教育均衡全面發展,重塑梅州文化之鄉、教育強市新形象。“重視支持教育發展,是各級黨委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結合自身職能爲教育多辦實事好事,真正把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在梅縣憲梓中學25週年校慶上,陳敏再次提到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我們將認真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不斷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提升質量,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統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陳敏說,要把久負盛名的文化之鄉品牌擦得更光更亮,不辜負曾憲梓先生和廣大海內外鄉親的殷切期望。

    ■記者觀察

    欠發達地區教育更需要資源傾斜

    曾憲梓教育基金、曾智明獎教獎學基金、王俊宏教育助學基金、田家炳學校、華僑中學……改革開放以來,衆多華人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捐建學校、教學樓、宿舍,建立教育基金,捐贈教學設備和圖書等,在梅州市本地政府的投入和鄉賢的資助下,教育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教學設施設備越來越現代化,但就教學質量而言,發展速度與發達地區有較大差距。

    梅州是文化之鄉,自古有崇文重教的傳統,讀書學習的氛圍濃厚。但因經濟發展滯後,教育投入比例不足、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教師等教育人才缺乏等問題始終困擾着梅州教育事業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嚮往更加迫切。

    對於欠發達城市梅州而言,更應加大對教育投入的力度,積極調整資源配置,資金和資源需要向教育事業傾斜,同時加強監督,真正做到專款專用。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大計,教師爲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素質的高低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師,需要提升教師的福利待遇,讓教師無後顧之憂,留在梅州奉獻一腔熱血。同時做好教師隊伍培訓工作,讓本級教師能到發達地區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鼓勵優秀教師多往鄉鎮等師資力量缺乏的地區教學。

    此外,梅州應加大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及完善民辦教育的准入制度,讓更多社會資本加入到教育事業的建設中。

    毋庸置疑,城市要升級,教育務必優先升級;城市要升級,教育當先行。適時進行資源調配,確保每個孩子都接受好的教育。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劉洪橋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