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考省考相比,選調村官考試因爲考試門檻較高,考生少,所以考試難度小容易拿到編制。比如山東省選調村官的考試條件是必須同時具備年齡不超過25週歲、應屆本科學歷、學生幹部、黨員身份幾個條件。但是根據相關要求,大學生選調村官前兩年必須在村裏,兩年後考覈合格才轉公務員編制。事實上,在基層的選調村官並沒有那麼輕鬆,甚至有人堅持不下去。

一、生活條件的不適應

根據相關要求,大學生村官必須喫住在村裏,協助村支書開展工作,基層政府負責爲其提供相關基礎條件。衆所周知,農村的條件是有限的,無論是是住宿還是飲食這些大學生都不大適應。特別是城裏來的大學生,在農村很不習慣。比如我們單位的大學生村官,從小在城裏長大,帶着一腔熱血來到農村,住在我們村裏的大隊部冬冷夏熱喫飯也沒家裏好,一開始都想走。比如農村冬天洗澡不方便,要去鄉鎮的浴池。取暖要燒煤燒爐子,剛來時都不會點爐子。

二、精神的孤獨和落寞

和生活條件差相比最大的落差是心中抱負的沒法實現以及精神上的孤獨。在農村基本是沒有什麼娛樂設施的,夏天村裏還有跳廣場舞的,到了冬天過了晚上6點外面幾乎沒人了。因爲受過大學教育,甚至很多是農學專業,所以這些大學生村官想帶領大家發家致富,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造福村民。然而,事實上因爲在村裏最多待兩年,村民對於大學生村官的提議存在謹慎態度。更希望這些大學生村官直接能帶來資金和其他硬件設施。除此之外,很多時候因爲大學生懂電腦,會寫稿子。有時候村裏的一些文字檔案全部讓他們來完成,讓他們在工作中產生失落。

三、留不住的候鳥

很多選調村官在村裏待不了多久就會被鄉鎮借調走,基層鄉鎮工作瑣碎而繁忙,白加黑、五加二經常是常態,原因很簡單,上面那麼多部門,所有工作都要鄉鎮來完成最後一公里。除了工作繁重,基層工作普遍提拔困難,因爲一個正科級單位沒有那麼多的領導職位。所以,很多大學生村官選擇考試離開,外地的往家裏考,也有往市裏考的。比如我原來的同是,在鄉鎮堅持了五年,雖然都提拔了副鎮長,最後還是遴選去了省委黨校。真正能留下的畢竟不多。

大學生選調村官,看起來編制容易得到實際工作中並沒有那麼順利。農村的環境,特有的人情關係,有時候讓這些村官無法擺放自己的位置,感覺自己只是一個匆匆的過客。對於大學生選調村官,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