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21歲的張道旗兩三歲時就被帶到現在的“家”中,但在他的記憶中,自己家有一股與衆不同的味道。憑着對這種味道的執着,6年間,他輾轉上海、蘇州、無錫、西安等20多個城市,只爲尋找真正的家人。

爲了幫助歷經坎坷的張道旗與親人團圓,銀川鐵路公安處銀川車站派出所民警張夏,日復一日在龐大的人口信息中查找,並勸說張道旗採血比對,最終助力張道旗重回母親的懷抱。

△張夏(左)在節目現場

說服尋親者採血,幫他成功找到家人

前不久,在中央電視臺《等着我》欄目播出的一期節目中,被拐多年的張道旗在公安民警、志願者、欄目組等多方幫助下,終於與失散多年的母親和姐姐團聚。在節目現場,看到母子二人相擁而泣,幫助尋人的張夏流下激動的淚水。“哪怕只有一種味道、一個乳名、一個地名或者一張老照片,我都會盡全力去尋找,幫他們回家。”回憶起節目現場的那一幕,張夏不由得眼眶溼潤。

△張夏(左)在節目現場

30歲的張夏是銀川車站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也是公安部攜手央視《等着我》欄目、“寶貝回家”、啓東警務協作平臺等媒介聯手開展“打拐反拐”與“圓尋人團聚夢”大型公益活動的一名志願者。今年5月,她在《等着我》欄目合作伙伴啓東警務協作平臺上看到一則尋人協查信息——21歲的張道旗逃離養家暴力,苦苦輾轉多個城市,憑藉記憶中一種像垃圾場又像汽車尾氣的獨特味道堅持尋找家人。張夏接下這個尋人任務,根據求助者提供的信息迅速開展尋查。

由於求助者走失時年齡太小,所能提供的信息僅有一種與衆不同的味道,這無異於大海撈針。於是,張夏憑着職業敏感,聯繫張道旗建議他採血比對,增加尋親成功幾率。“但小張有個心結打不開,他顧慮自己當年是否被遺棄,始終不願意接受採血。”張夏說,後來經過她和志願者多次勸說和解釋,張道旗總算答應了採血。

一個月後,比對結果出來了,山西運城的王女士與張道旗的DNA比對成功。但是,王女士的採血時間是在3年前,留下的聯繫方式已更換,無法聯繫到其本人。張夏沒有氣餒,憑着僅有的一點信息,每天不間斷在人口信息庫裏查找,不放過哪怕一點點希望。經過對信息的一系列分析研判,最終確定了王女士的身份信息。“那一刻,我特別激動,當時就給協作平臺中山西運城稷山公安局的迪曉鵬打了電話,向他尋求協助。”幸運的是,當地公安機關和志願者輾轉聯繫到這位失去兒子的母親。於是,《等着我》節目中才有了張道旗撲進母親溫暖懷抱的那一幕。

期待熱心人蔘與,助失散家庭重聚

查找線索的工作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難度不小。很多時候,尋人線索可能只是一個模糊的地名、模糊的人名,甚至只是一個乳名、一個綽號,而且尋找的人大多與求助者離散多年甚至幾十年,特別是那些被拐兒童,往往沒有照片、沒有電話,甚至沒有失散時的記憶。“有時幾乎所有能用得上的辦法都試過了,也未必有結果。所以,能找到有價值的線索非常不容易。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張夏說,從接到尋查信息到找到張道旗的生母,前後總共花費了4個多月時間,但對她來說,心中的那份自豪遠勝過尋人時的困難。

△張夏(左三)

每每想到求助者渴望與親人團聚的迫切心情,張夏總會加班加點,拼盡全力幫忙協查。有時做完手頭工作已是深夜,但她仍會堅持在人口信息庫裏搜尋數十條甚至上百條信息才下班回家;節假日放假休息,她也時常到單位加班收集信息、分析研判。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線索,她會立即反饋給公安部相關部門或者《等着我》節目組,再由對方聯繫安排具體的責任單位落地核實。

△主持人右側的是警花張夏

談起做尋親志願者的初衷,張夏說,她爲自己能爲公益事業貢獻力量而感到快樂。公益事業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點點。雖然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希望以自己的行動帶動身邊的人加入進來,幫助更多失散的家庭重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