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全面禁止女子穿男装显然不现实,毕竟这种潮流在唐朝已经盛行了百年,所以,为了能够让人一眼区分出男女,唐朝对女扮男装作出了一条限制规定,有1处部位不得遮盖。明朝的《七修类稿》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巴蜀建国称帝,阆中一位姓韩的女子因担心受到乱兵劫掠,便女扮男装从军,直到7年后从云南战场返回,偶遇其族叔才穿回女装退伍,营中士兵无不为之惊讶,堪称真实版的花木兰。

女扮男装是古装言情剧中的一个永恒素材,特别是男主角赫然发现相处很久的同伴是女子后的那种惊讶和不知所措,让剧情平添几分轻松和愉悦。

女子穿男性服饰,在现代社会看来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问题,反倒是一种潮流和时尚。但在古代就不同了,因为在实行衣冠之治的古代社会,男女着装有着严格的界限,《礼记》即规定:“男女不通衣裳”。而三国时期,更是把男女穿衣混淆的现象列为“服妖”,是要治罪的。虽然古代礼制森严,但并不意味着“女扮男装”没有可能发生。

明朝的《七修类稿》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巴蜀建国称帝,阆中一位姓韩的女子因担心受到乱兵劫掠,便女扮男装从军,直到7年后从云南战场返回,偶遇其族叔才穿回女装退伍,营中士兵无不为之惊讶,堪称真实版的花木兰。

而明朝末年的巾帼英雄秦良玉也是“卸裙钗、易冠带”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侍女卫队也都穿着戎装雄服,英姿飒爽。韩式女的故事至少说明,在古代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而不被发现的确有可能。

不过,无论是传说人物花木兰也好,还是韩式女、秦良玉也罢,她们所穿的兵装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男子专有服饰。在古代封建礼制社会,唯一一个女子大规模穿男装的朝代是唐朝。

本就具有鲜卑血统的唐朝,奉行“华夷为一家”的民族政策,以开放和包容接纳着胡风胡俗,加上妇女参政意识强烈,所以,上至宫廷贵妇下至仕流之妻,穿男装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而唐朝对于这种公然违背“男女不通衣裳”的社会风俗,也秉持着宽容态度。《新唐书》曾记载了太平公主在宴会上公开穿着男装的故事,而唐高宗和武则天见到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觉得很有趣。

唐武宗的妃子王才人因为受宠,甚至穿着和武宗同样的男子服饰出行,以至于群臣“观者莫知孰为帝也”(分不清谁是皇帝谁是妃子)。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在古代女扮男装有时候的确不容易被发现。但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女性政治势力在朝堂上的崛起,强力的冲击着男尊女卑的秩序纲常,一度让李唐皇室失去15年的统治期。

女扮男装作为这种需要的衍生品,自然受到复国后的唐朝的打压。但是,全面禁止女子穿男装显然不现实,毕竟这种潮流在唐朝已经盛行了百年,所以,为了能够让人一眼区分出男女,唐朝对女扮男装作出了一条限制规定,有1处部位不得遮盖。

哪处部位呢?发髻。

山西万荣的薛儆墓(开元八年),陕西西安的贞顺皇后墓(开元二十五年)以及新疆阿斯塔纳的安西都护府上柱国张氏夫妇墓(天宝三年),都发现了女扮男装的石棺画,这些侍女都身穿男子长袍黑靴,裤腿束在筒靴内,有的还头戴幞头。

不过,这些女子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发髻依然是女子独有的飞天髻和螺髻,即使戴着幞头的侍女,所戴的幞头也是较大而且向前倾斜,没有遮盖发髻,更没有刻意模仿男子束发。

显然,这些宫廷女子虽然穿着男装,但还是能让人一眼看出男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