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非子还对君主寄于希望,但问题是“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nǎng)之合己信今之言”意思是如果君主没有法术来驾驭他,不用检验的方法来考察他,必会因为他过去和自己意见相同而轻信他现在的话。君是臣誉,君非臣诋的关键点是大家都没有客观标准的是非观念,不管实际情况,只要君主肯定,臣子就说好,只要君主否定,臣子就说坏。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第三章 擅主

红林悟道《韩非子-奸劫弑臣》上一章中韩非子讲了“同取与同舍”的职场概念与现象。所谓同取,就是臣子所赞誉的,必是君主所肯定的。所谓同舍,就是臣子所诋毁的,必是君主所否定的。君是臣誉,君非臣诋的关键点是大家都没有客观标准的是非观念,不管实际情况,只要君主肯定,臣子就说好,只要君主否定,臣子就说坏。这是没有或是不遵守律法与规则的表现。这种行为已成为朝中常态,所以韩非子说“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观点相同,而利益不同的事,还没有听说过。并将这种方法称为“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已经将这种不良行为上升到“规则与规范”的高度。

当我们的是非标准脱离了道德、律法、规则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只凭自己的喜好而行,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走向崩溃。人类社会只所以能走到现在,就是因为有道德、律法、规则来规范我们的是非标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如果按韩非子的君臣“同取同舍”论,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韩非子接着讲道“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意思是奸臣能够凭借宠幸的地位来说毁或夸奖、提升或罢免群臣。这就是后果,奸臣利用手中的权势诋毁打压“异取异舍”者,奖励提升与自己“同取同舍”者,这就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继而逐渐成为社会风气,大家明知这样不好,但只能这样做。国家律法与行政规则已经成为摆设,一旦国家行政体系脱离了国家律法的控制,国家就将走向崩溃。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怎么办?韩非子还对君主寄于希望,但问题是“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nǎng)之合己信今之言”意思是如果君主没有法术来驾驭他,不用检验的方法来考察他,必会因为他过去和自己意见相同而轻信他现在的话。儒家讲人性本善,所以让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这是儒家的唯心论,人性的根本应该是中性的,空无的,没有善恶之说,人性只有具体的事物上表现出来,所以法家看到了社会中的人性,具体事物中的人性,有善有恶,所以主张用律法来惩恶扬善。如果没有律法与礼法作为君主关系的界定,那么就不会存在真正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社会律法与信用体系上的。君主如果不用律法与规则来审验奸臣的言论与行为,那么君主就会能凭奸臣往日的言行而相信他现在的话。

结论就是“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意思是这是宠臣所以能够欺骗君主、营私舞弊的原因。原因就是君主信任奸臣,这就没办法了,如果没有对错的依据,是非的标准,那么大家讨论问题就没有意义。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故主必蔽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意思是所以君主在上面一定受蒙蔽,而奸臣在下面一定握重权,这就叫做控制君主的臣子。臣子控制君主,是因为君主的舍弃了能够确定和维护君主地位与权力的律法,而是靠个人喜好与习性用人治国,所以才会被同取同舍的臣子所控制。

《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故主必蔽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

公司管理中,老板要在公司制度与发展战略基础与范围内行事,评判人与事,员工要在公司制度与文化基础与范围内做事。在公司里,一切脱离了制度与文化的言行,都是违规,纵是你的出发点是善良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