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來說靖難之役之中的建文帝,他聽取黃子澄等人意見,決定削藩後,對其他勢力小的諸王大刀闊斧,到了最大的死敵朱棣這裏,卻表現出想要“安撫”的態度,大戰在即,建文帝竟然對朝中重臣與各大將領說:“毋使朕有殺叔之名。結果建文帝又一次聽取了黃子澄的建議,認爲應該放走三位世子,爲了消除燕王的疑心,然後再出其不意......這招一出,連朱棣都漸漸絕對自己不政變,都有點對不起建文帝了。

公元1386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打敗了陳友諒,終於建立了爲期276年的大明朝,並且定都南京。朱元璋是農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他登基之後雖然對於從龍之臣大殺特殺,但是那一時期的百姓,卻是生活得十分富足,也是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間,朝政十分穩定。

但在他駕崩之後,其子孫後代掌控的大明朝,卻是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下,除去外敵不談,中間的幾次內部政變,也是對於大明朝的內部損耗。而縱觀明朝的政變,除去奪門之變與石曹之亂不談,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靖難之役與宸濠之亂。今天我們就還原當時的真實情況,看看二者同樣是政變,爲何結局截然相反。

首先,兩次政變所處的環境不同

我們先來說下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在公元1399年在北平發起政變,歷時四年時間,終於在公元1402年攻進南京,史稱“靖難之役”。而在此之前,我們要將時間拉回到朱元璋還沒駕崩的時候,根據《史竊》記載,朱元璋曾與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有過一次密切談話:

太孫曰:“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汝意如何?”太孫曰:“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是也,無以易此矣。”

大致意思是,外來的敵人如果攻打大明,則有衆位親王幫助抵禦,假如親王造反,該怎麼辦呢?建文帝的想法,是先以德去安撫,以禮相待,實在不行再去減少親王的屬地、對其進行殲滅。這個想法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同,這就是建文帝登基後決定削藩的潛在原因。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後,想要效仿周文王,爲他的兒子們分封屬地,並在屬地抵禦外敵。到洪武末期,親王的勢力以寧、晉、燕最大,而燕王朱棣打仗連連得勝,更是隱隱收割了很多民心。

在公元1398年,建文帝剛登基,手下的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就建議馬上施行“削藩政策”,實際上,削藩還未開始,這個消息就已經透露到朱棣的耳朵裏。當時朱棣的想法,肯定和陳勝吳廣一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可以說,朱棣發動政變,完全是被逼的,是想要自保。

但是寧王朱宸濠所處的環境,卻與朱棣大有不同。如果說朱棣是向死而生,那麼朱宸濠就是實力作死。到達明朝萬曆年間,對於削藩一事早已沒人談起,皇親貴胄大多都像李景隆一般世襲罔替,日子舒服得不得了。而且因爲明孝宗只有朱厚照這麼一個兒子,寧王與朱厚照的關係一直很好。

有很多例子,最明顯的就是江西副使胡世寧,早在朱宸濠政變之前,就對他進行過彈劾:

“江西患非盜賊,寧府威日張,不逞之徒羣聚而導以非法,禮樂刑政漸不自朝廷出矣。”

親王作威作福,魚肉鄉里,如果是明孝宗的話,朱宸濠早就被拿下了,再不濟也要稍加懲戒。結果朱厚照怎麼做的呢?面對官員的彈劾,每次都不置一顧,默認寧王的做法。

實際上,在此之前,寧王就已經準備政變了。朱棣與寧王所處的環境不同,朱棣是要麼政變,要麼等死,而寧王則是出於野心,而實力不足,前者不得不背水一戰,自然勝率要高得多。

其次,兩次政變的對象態度與做法不同

先來說靖難之役之中的建文帝,他聽取黃子澄等人意見,決定削藩後,對其他勢力小的諸王大刀闊斧,到了最大的死敵朱棣這裏,卻表現出想要“安撫”的態度,大戰在即,建文帝竟然對朝中重臣與各大將領說:“毋使朕有殺叔之名。”這個態度表露出來,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據史料記載:

燕王數危矣,諸將奉帝詔,莫敢加刃,王知之,每奔北,獨以一騎殿後,迫者不敢追。

“迫者不敢追”,簡直是愚蠢至極,如果朱元璋活過來,不知道會怎麼想這個孫子。建文帝決定削藩初期,朱棣雖然勢力最盛,但是其根本還在北平,當時他手裏只有800名親衛,想要殺他易如反掌。

戰場上哪裏有什麼血濃於水,朱棣明白,建文帝不明白。真的打起來,將士們還要想着不能太用力,萬一殺多了皇帝怪罪怎麼辦呢?建文帝就這樣一步一步,將皇位推向了朱棣。

反觀宸濠之亂中的朱厚照,歷史上對朱厚照的評價,比朱允炆好不到哪裏去,如果說朱允炆是個軟弱無能的庸主,那麼朱厚照頂多算個頑主,但是他不傻。

他對寧王這個皇叔的信任,是在政權穩固的前提下,而所謂的親情濃厚,也不過建立於朱厚照自幼沒有手足兄弟的情況下,因此纔對寧王格外恩賜。如果寧王能夠始終保持這種心態,當個荒唐王爺,朱厚照念在親情的份上,是絕不會對他動手,但當寧王的狼子野心真的表露無遺的時候,朱厚照終於意識到:

“百官賢當升,寧王賢欲何爲?且將置我何地耶?”

當面對政權被威脅的時候,朱厚照的表現可比朱允炆強的太多,當發生政變之後,朱厚照完全沒有手下留情,馬上下令平叛。雖然最後都是王守仁的功勞,但是假如朱厚照做出和建文帝一樣的愚蠢操作,結局也真沒準。

最後,就是兩次政變面對的真正敵人“不同”

請注意一點,我所指的敵人,並不僅僅是建文帝與朱厚照,而是其背後的所有人。先說靖難之役,建文帝的表現的固然令人無語,但是朱棣政變之初,勢力與建文帝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即便是將士們再顧忌朱棣的性命,這場戰爭也不該輸得如此徹底。

實際上,靖難之役朱棣能取得勝利的原因,主要是黃子澄等人對建文帝的愚諫。黃子澄、齊泰等所謂的清流,並非是一文不值,的確有一定的能力,但是眼光太差。當初決定削藩,黃子澄提議先削掉勢力小的周、齊、湘、代、岷等諸王,意在“斷燕王之手腳”,最後再對付燕王這個大敵。

黃子澄等人的想法,實在是愚不可及,也太低估燕王的膽氣,人一定能被逼到生死的境地,難道還會懼怕所謂的天威嗎?如果黃子澄等人讓建文帝先對付燕王,燕王的權勢一下,其他諸王根本沒能力抵抗,自然而然就削藩成功了。結果本末倒置,反而逼其奮死抗爭。

再加上政變初期,朱元璋離世後,朱棣害怕自己進京會遭到危險,便派自己的三個兒子替他去悼念,如此好的人質,簡直就是天賜良機,兒子都沒了,朱棣繼續抵抗的勇氣也就會盡失。結果建文帝又一次聽取了黃子澄的建議,認爲應該放走三位世子,爲了消除燕王的疑心,然後再出其不意......這招一出,連朱棣都漸漸絕對自己不政變,都有點對不起建文帝了。

期間建文帝仍然有無數次機會,將燕王殲滅,都在自己的猶豫、懦弱,與庸臣的建議下失去了。最終抗爭了四年的朱棣,終於攻入南京,結束了這場政變。

反觀寧王的運氣就不太好了,他遇到的真正敵人其實不是朱厚照,而是一代大儒王守仁。朱厚照雖然荒唐,對於政治一竅不通,但是對於王守仁的本事還是知道的。王守仁的能力,早就在之前的剿匪中,顯露得一覽無遺。

可以說,在王守仁與寧王的博弈之中,王守仁的處境要比建文帝手下的將士好得多,他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實際上,寧王造反的兵力遠遠超過朱棣,爲何會僅僅在43天后,就被全面消滅呢?就是王守仁的聲東擊西計策,玩得太妙了。

寧王在南昌發動政變,手下兩個左右丞相李士實等人,也都是無大才之人,王守仁本身兵力不足以滅掉寧王,便事先放出假消息,說朝廷派出20萬兵馬來剿滅他,結果沒有。寧王便以爲勝券在握,舉兵攻打安慶,然後再取南京。

假如事情真的像他料想那樣,寧王得到南京,就真的有與朱厚照一較高下的資本了。但是很可惜,王守仁看出安慶已經必失,便集中所有兵力攻打寧王的老巢南京,寧王得知南昌失守,就只能在趕回去,結果在路上,就被王守仁埋伏的大軍給抓了,爲其43天的宸濠之亂,就此宣告結束。不是寧王太弱,也不是朱棣太強,他們的結局不同,很大程度是面對的敵人不同,讓王守仁去對戰朱棣,歷史可能早就改寫了。

總結;

靖難之役與宸濠之亂的結果,之所以截然不同,就是上面所說的三個原因。實際上,戰爭的勝負,還要落在皇帝手上。建文帝雖然施行削藩,但是沒有雷霆手段,他內心本身是怯懦的,所謂的不想遭到殺叔的罵名,不過是他隱藏軟弱的藉口罷了。反觀朱厚照,雖然不是明主,但當遇到威脅的時候,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種情況還能猶豫嗎?論起做皇帝,建文帝可比朱厚照差太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