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前些日子,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命運引發關注。

這是一家科技公司,最大的產品就是一項專利。這款專利可不是一般專利,而是中國計算機企業在美國擁有的第一件全球基礎性發明專利。這家公司利用此專利,在全球範圍內展開專利訴訟大戰,所向披靡,索尼、東芝和金士頓,乃至國內的阿里巴巴、農行等大牌企業都曾成爲它的狙擊對象。最先被告倒的索尼賠了它一千萬人民幣,美國第二大電子存儲製造商PNY賠了770萬美元……

就靠這一專利,這家公司一直保持着高營業收入和淨利潤。上市十年的2.8億元總利潤中,這項專利的授權費就佔據了2.04億元。

但是11月14日,專利的二十年保護期便已結束,專利技術將進入公共領域,全球範圍內任何人均可免費實施該專利的技術內容。換言之,該公司長時期向索尼、金士頓等大客戶收取的高額專利許可費都將終止,這自然會大大影響公司的利潤甚至生存空間。不過即使專利保護期沒有結束,也有不少人認爲,這項專利背後的行業已經在走下坡路,甚至會漸漸消亡。

這家公司名叫朗科公司,它擁有的專利是U盤的技術專利。

U盤的發明

在計算機領域,中國一直都是跟隨者,各個時代的技術變革都由西方人主導。但中國也有一項自主發明,那就是U盤。

1998年,中國朗科公司創始人鄧國順和成曉華研發出一種全電子式閃存外存儲方法及其裝置,並於1999年11月14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一件名爲“用於數據處理系統的快閃電子是外存儲方式及其裝置”的專利申請。2002年7月24日,該專利獲得授權,業內稱作“99專利”。

隨後,朗科公司又向歐美和日本等國家提交了相關專利申請。2004年12月7日,“99專利”的同族專利在美國獲得授權,這也是中國計算機存儲企業在美國擁有的第一件全球基礎性發明專利。

這個專利就是我們俗稱的U盤,即USB(universal serial bus)盤。它與傳統硬盤的最大不同在於不需物理驅動器,即插即用。

其實在朗科申請專利時,很多公司都曾聲稱自己發明了第一個U盤,比如以色列M-Systems和新加坡Trek。

朗科於2002年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獲得專利後,以色列M-Systems公司就立即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無效複審,打響了一場專利權爭奪戰。

有人認爲,朗科發明U盤這件事本身沒有爭議,而它的誕生也不是孤立事件,只能說當時許多公司都有發明U盤的機會,而且技術上無限接近,只是朗科佔了先機。

可以作爲佐證的是,朗科創始人鄧國順和成曉華都曾長期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回國後成立朗科,當時朗科的投資者正是最早在新加坡銷售U盤的Trek。新加坡那時也是東南亞的電腦配件設計中心,電子工程師的思維碰撞非常頻繁,U盤的概念應該就在這種碰撞中產生。

但在2004年朗科獲得美國專利局的專利後,爭奪戰宣告結束,朗科被確定爲U盤的全球第一發明者。2008年,朗科與美國PNY公司簽訂專利許可協議,後者向朗科繳納了1000萬美元的專利許可費用,這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美國本土收到鉅額專利許可費用。

人類在計算機移動存儲介質上的努力

當電腦出現和使用後,許多用戶都開始渴望移動存儲介質的存在。不過與現在人們使用移動存儲設備儲存數據資料不同,早期電腦用戶的主要需求是在不需要重新編程的情況下分享軟件。也就是說,當你打開一臺新電腦時,可以從另一臺電腦上直接用移動存儲介質來安裝軟件,而不需要重新編程。

最早的移動存儲介質是穿孔紙帶,早期電腦就是使用一卷捲紙帶,通過上面的孔來存儲信息。先是完全靠紙帶實時提供的數據來運行,1944年後的一些型號開始從紙帶上讀入程序,並將程序存儲在原始的電子存儲器中,以便之後執行。

這種大多數人都沒見過的紙帶,一直用到了七十年代。而且,七十年代還一度走紅,使用者是偏愛其低成本的個人電腦黑客。

穿孔卡片也一直在使用,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的織布機,這款機器就是靠穿孔卡片來控制機器的編織動作。1890年,赫爾曼·霍利希將這一概念運用於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製表,並創辦公司製作這種使用穿孔卡片的製表機,這家公司也是IBM的前身。

IBM在五十年代開始生產電腦後,又將穿孔卡片用於存儲數據。甚至一直到2002年,IBM還在研究穿孔卡片技術。

五十年代,IBM還開始用開盤式磁帶存儲電腦數據。這種電腦磁帶一般由薄薄的塑料條組成,塑料條上面塗有磁敏感材料,通過嵌在特殊磁帶驅動器裏面的電子磁頭,電腦可進行讀寫操作。到了六十年代,比開盤式磁帶更堅固耐用還便於攜帶的盒式磁帶也被應用於存儲。磁帶的最大優勢就是海量存儲,直至今天,它仍然是很重要的存儲介質。

移動磁盤最早誕生於1963年,推出者依然是IBM,這款使用硬驅的產品型號IBM 1311。它使用可更換的磁盤組,每個磁盤組裏有六隻直徑爲 14 英寸的磁盤,每個磁盤組可存儲2 MB數據。

軟驅誕生於1971年,發明者還是IBM。當時與軟驅配套使用的是8英寸軟盤,比起成堆的穿孔卡片,它更快也成本更低,而且還省地方。1976年,5.25英寸軟盤被髮明。1981年,索尼發明了3.5英寸軟盤,一度一統天下。作爲80後,我在90年代中後期讀高中時,一開始還曾使用過5.25英寸軟盤,之後就一直使用3.5英寸軟盤了。

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還有很多存儲介質出現,或曇花一現,或反響平平。比如成本較高的ROM卡匣,安裝在第一臺蘋果lisa電腦上的3英寸軟盤。

1982年,索尼和飛利浦聯合研發了光盤,不久後又開發了電腦CD-ROM,於1985年生產出第一部CD-ROM驅動器。此後二十多年間,DVD、HD-DVD 和藍光光盤等相繼出現。1988 年的CD-R意義重大,人們可以自己刻錄,將數據寫入光盤。它很快取代軟盤,用於處理大多數日常數據傳輸。記得大學時代和工作初期,我還習慣準備大量空盤隨時刻錄,儲存數據。當時與CDR分庭抗禮的還有Zip驅動器,但隨着光盤的成本大幅下降,Zip驅動器退出了歷史舞臺。

至於在數碼相機和PDA時代大行其道的NAND閃存,爲東芝在八十年代率先發明,之後出現了各種不同格式,存儲量也由小到大。

但相比之下,最能讓人們耳熟能詳的當屬U盤。U盤的最大關鍵就是即插即用的USB接口。它可以存儲大量數據,而且價格也一直在下降。

U盤的黃金時代和沒落

朗科創始人之一成曉華曾在訪談中表示,發明U盤多少是受了科幻作品的啓發——“上世紀80年代吧,我看了篇外國科幻小說,一位抓小偷的警察,拿了個像車鑰匙一樣的東西,插在電視屏幕上就可以顯示裏面的信息。”後來,他終於將這個想法變成了現實。

U盤的發明之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而且在兩三年間就達到高度成熟的市場狀態,是因爲移動存儲行業在U盤誕生之前其實已經遭遇技術瓶頸,但U盤橫空出世,解決了難題。

相比之前的存儲設備,U盤容量更大、速度更快、體積也小,而且即插即用。

當然,U盤這項發明的技術門檻其實很低,所以一誕生就出現了大量仿製品。朗科第一次專利權官司,對手就是仿製U盤並通過價格戰佔據市場份額的華旗資訊。後來華旗資訊輸了官司,轉型其他電子產品,也就是今天的愛國者品牌。再之後,就是開頭提到的全球專利訴訟大戰。

U盤最輝煌的年代應該是2005年左右,大量品牌U盤,如閃迪和金士頓等開始普及。當時一個256M的U盤售價高達五百元。之後,U盤在容量上一直增長,從早期的32M到後來的128M,再到256M、512M,直至達到1G乃至16G。如今購買U盤,基本是32G起步,大的甚至達到512G和1T,基本是入門電腦的硬盤容量,但價格也降了下來,即使是閃迪和金士頓這種頂級品牌,其最大容量U盤售價也不過數百元,32G的產品幾十元就可拿下。至於國內品牌,16G以下U盤甚至只賣十幾元。

U盤歷史上也誕生過不少神級作品,比如金士頓的DT102G2,曾經創下國內年銷量過億的驚人紀錄。在網絡還不夠發達、電腦也未曾普及的年代,U盤的存在價值極高。比如在大學裏,用U盤存資料、交作業和寫論文都是常態。人們用U盤存儲各種東西,它甚至是許多人進行私人存儲的唯一介質,因此“丟U盤會紅”的梗曾經流傳了很久。

但這幾年,U盤顯然變成了夕陽行業。早在2017年,就有人稱U盤每賣一個僅能賺一元,或稱U盤已經淪爲禮品。

原因很簡單,因爲競爭對手變多了。移動硬盤和固態硬盤顯然比U盤更便於存儲,空間更大。互聯網的進步,使得雲存儲也漸漸普及。而且手機容量的增大,QQ和微信等軟件傳輸文件的便捷,都壓縮了U盤的市場。

U盤還有未來嗎

目前的U盤,確實很大一部分變成了禮品市場的常客。在利潤微薄的情況下,要想走量,禮品是個很好的渠道。低成本、小空間的廉價U盤,印上客戶所需的LOGO,就能實現市場價值。作爲禮品,它體積小,外觀可以充滿設計感,而且相對實用,使用頻率高,週期也長,能夠成爲很好的品牌載體。

但它的未來也許不僅僅是禮品這一個渠道。從存儲功能上來說,U盤始終比移動硬盤和固態硬盤更加便攜,即使後兩者越做越小,但無非也是從大磚頭變成小磚頭,再怎麼也不可能比U盤更小。而且從耐用度來看,U盤顯然比移動硬盤和固態硬盤更加抗摔。

於雲存儲,它也許確實代表着人類的未來,但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從目前情況來看,雲存儲仍然處於野蠻生長狀態,隱患也多,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許多人目前對雲存儲還未真正認同,更不要說使用,U盤這個實體裝置顯然更適合他們的存儲思維。

更重要的是,在手機時代,U盤的即插即用和嬌小玲瓏,似乎與智能手機天然搭調。目前在U盤市場中,雙接口U盤份額仍不算太高,但肯定是增長最快的。所謂雙接口,就是U盤兩頭各有接口,一端是連接電腦或充電器的USB,另一端則以不同的手機接口與不同類型手機相連。它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直接插在手機上,利用手機讀取數據。畢竟,如果你是一個煲劇狂,再大的手機也未必能承受你的巨大緩存,外接U盤纔是王道。

當人們對手機愈發依賴時,U盤也許等到了又一個市場空間。

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