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畅总想着改变。」

总爱打趣自己是中年人的他,拥有一颗少年般强有力的心脏,骄傲、生机勃勃又极度自洽。他的审美、视野和涉猎皆广袤,更悉心关怀着世界微小的变化,再迎着钦佩或质疑的目光不断前行。

陈畅身上有一种微妙的磁场,健谈,幽默,与他交流的人会不自觉地被吸引,跟随他进入狂想乌托邦。大多数时陈畅都挂着笑容,对抛过去的每一个问题迅速做出回应,说到激动处甚至会站起来手舞足蹈。

他的确与某些傲气凛然的导演不同,意气风发背后皆是「真性情」。

由陈畅导演掌镜的新作《陪读妈妈》即将收官,该剧聚焦“陪读妈妈”这一人群,真实还原了当下中国陪读家庭存在的亲子教育问题,开辟了国内电视剧题材的新蓝海。陈畅第一次看到剧本时便被它的真实与新颖吸引,年少时被陪读的经历更令他平添几分亲切感。依靠真实情境所产生的想象空间是陈畅的创作动力和兴奋点,剧组开机前多次奔赴温哥华走访调研陪读妈妈群体,甚至与她们同吃同住,为剧本创作提供了充分的事实依据。“生活是最好的导演,许多情感也是相通的,艺术创作是尊重事实,并恰当得进行夸大和虚构。”陈畅坦言道。

《陪读妈妈》的热播在不同的观众群体间引发了热议,“真实”是大家的普遍评价,很多情节都极其细腻地再现了亲子冲突与教育矛盾,“剧中丁一一疯狂打游戏的情节就会让很多年轻的学生观众有共鸣,甚至还会跟他去比较,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拍摄期间陈畅及主演梅婷、许亚军等演员共同进行了二度创作,以轻松的喜剧感化解矛盾,并且以理性地视角提出对“选择”和“承担”的核心思考,希望观众有所收获与成长。

在陈畅的作品里,我们总会发现他下意识先将世界当做对立面,展现冲突与矛盾,继而进行谈判,最后再达成和解。

和解即自由,自由意味着创作成熟。

陈畅从小就是一个有趣的男孩,有着外人听上去就会“哇塞”的丰富人生经历。大学时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民族舞,毕业跳了几年舞后去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学习相声,又灵机一动跑去开心麻花出演了几部话剧,才有了后期的执导经历。“我2004年的时候去湖南卫视做节目,我曾一个人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创作了72个小品,做了八年语言类晚会后就跑去卖房子了。”当然,陈畅也曾有过寸步难行的经历,但他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量,“我在上海卖房子,可是做了三个月的销售冠军!”谈及这段人生经历,陈畅显得很兴奋,这个已经做了父亲的男人,一举一动竟然还是如此生动,充满着令人心动的朝气。

陈畅说,这个世界有很多角落可以挖掘不同的东西,要找到观众喜欢的点,回归到观众本身。“艺术要有共情能力,我要做一个不断感染大家,给观众无限惊喜的导演。”

人心浮躁,真的希望导演陈畅能够保持一如既往的少年灵魂啊。

ELE:由您执导的电视剧《陪读妈妈》正在热播,这部剧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和热议,那么您现在的感受如何?

陈:其实作为导演最紧张的时候还是拍摄后期,等到后期结束后,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还好,说句实话,我们能做的,想做的,都在作品里展现了,能否得到观众认可,还是希望观众给出评价。

ELE:您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新生代导演,为我们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复合大师》《闪亮茗天》《新婚公寓》还有即将播出的《爱在星空下》等多部影视剧,那么您觉得影视剧成功的必备要素有哪些?

陈:一个好的题材,剧本很重要。另外看问题的角度也很重要,要找到老百姓喜欢看到的点,在故事方面去准备。其次作为导演要有剧本二度创作的能力,我是那种喜欢投入到前期创作的导演,前期准备好了,后期会事半功倍。

ELE: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这个话题被人们所讨论,那么以您个人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我是70后的,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有父辈的传统的思维教育,也接收了80、90后的现代思维潮流,所以我个人感觉融合的不错。我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还好,未来影响会越来越少,家庭教育向外扩展,而不是向内。

ELE:最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电视作品是什么?说一下原因?

陈:印度电影《起跑线》,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关于教育的,发人深省,值得看一下。

ELE:分享一下近期幸福感最爆棚的一个瞬间?

陈:太多了,儿子在自己房间喊妈妈爸爸的时候,我特幸福,比闹钟都好使,那种幸福的瞬间太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