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11月23日電 (記者 張添福)青海省地震局局長楊立明23日在西寧表示,該省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社會治理格局逐步形成,全民防震減災科學素質明顯提升,爲有效化解地震災害風險、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日,青海省舉行地震科普大會。青海省是我國地震活動的主體地區之一,全省97.3%以上的地區處於VII度(0.10g)及VII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區域。2000年至今,青海省發生6級以上地震10次,其中2001年崑崙山口西8.1級地震,是60多年來我國大陸地區發生的最大地震。

楊立明說,2015年12月1日,《青海省防震減災條例》正式實施,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納入法律,同時,一系列的文件和制度,從組織領導、統籌規劃、管理實施等方面,規範了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楊立明說,青海省開創性的建立了少數民族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自2012年至今,青海省地震局聯合省教育廳、省科協共認定青海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示範學校85所。

同時,創作了一批符合實際的科普作品。針對青海全省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受衆、不同需求,創作出了一批集科學性、權威性、趣味性、針對性於一體的防震減災科普系列作品。

“未來,要創新防震減災科普傳播方式,強化防震減災科普陣地建設,加強防震減災科普作品創作,豐富防震減災科普活動方式,整合防震減災科普人才資源。”楊立明說。

青海省副省長匡湧說,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重大工程快速建設和城鎮化步伐的加速,地震安全已經成爲民衆安全需要的重要方內容和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大力傳播防震減災科學思想,普及防震減災科學知識,倡導防震減災科學方法,提高全民防震減災科學素質,爲全面提升青海全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