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古代,每到臘八節至,北方地區人們家家戶戶忙着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喫臘八面臘八粥。祭祀:臘八節一方面是爲了向信徒和善男信女傳播福氣,另一個很重要額原因是爲了祭祀飛昇的釋迦牟尼,後經歷時間和歷史的演變,逐漸成爲了民衆祭奠先祖並祈福的日子,因此,亦有臘八粥不能喫,喫了不能過年的傳說。

《臘節》

(北齊)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視頻來源:騰訊視頻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即臘八節,因此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初八,相傳臘八節是佛教的傳統節日,後經歷時代演變發展成爲了民間的節日,臘八節在我國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

在北方,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在我國古代,每到臘八節至,北方地區人們家家戶戶忙着剝蒜制醋,泡臘八蒜,喫臘八面臘八粥。

而在南方臘八就很少被提及,更沒有過這個臘八節的習慣,因此臘八節是典型的北方節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關於臘八粥的最早記載是宋朝,據史書記載,我國已有近千年的過臘八節的歷史了。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節來由

相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因爲夜看明星從而悟道成佛。於是古人便把十二月初八這天定爲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古印度人爲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爲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天以喫雜拌粥作爲紀念。

而後佛教傳入我國,佛教信徒爲了紀念苦難的日子和救苦救災的菩薩,將用雜菜做成的粥分與信徒和善男信女們,可保平安渡災劫。因此,後人將臘八粥也叫“福壽粥”、“福德粥”、和“佛粥”。

臘八習俗

臘八醋:傳統臘八節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有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喫餃子,要喫素餃子,取一年素素淨淨之意,蘸臘八醋喫,別有一番滋味是。“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八蒜:中國北方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祭祀:臘八節一方面是爲了向信徒和善男信女傳播福氣,另一個很重要額原因是爲了祭祀飛昇的釋迦牟尼,後經歷時間和歷史的演變,逐漸成爲了民衆祭奠先祖並祈福的日子,因此,亦有臘八粥不能喫,喫了不能過年的傳說。

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來經歷演變,以及地方特色,臘八粥也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穀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乾、白果等乾果。

臘八已至,年味漸濃!

稱一兩開心小米,抓一把吉祥花生,

揀幾顆健康紅棗,挑兩粒幸福蓮子,

加半勺甜蜜清水,用成功之火,

燉成一鍋香甜如意臘八粥。

祝願每個家庭都能在臘八收穫幸福!

摘轉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