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让青春的步伐昂首前行,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慷慨激昂。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乡村教师,更是值得人们敬佩,他们把爱和教育送到偏远山村,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读书的美好。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仰,我们这几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通过西部爱心公益社相聚于山东的德州,开始了一段的青春支教之旅。

一行人路途颠簸终于抵达德州市前孙镇,纯朴的民俗民风铸孩子们的朴实生活作风,在校方领导以及村民的欢迎中,我们充满了激情和动力,本着教育教学的目的,充分利用暑期支教时间陪伴孩子。

前孙镇中心小学支教团队

当车缓缓驶近前孙镇中心小学时,道路两旁的暗色的平房和葱郁树木诉说着前孙镇脱离闹市的安静,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三层崭新的砖红色教学楼,踏入学校的大门的那刻,四排的塑胶跑道鲜艳的红色,伴着周围亮丽的绿色,一切都真真切的摆在了眼前,很感谢国家为教育事业做出极大支持。“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好像连大地都知道在这个“贫困”学校缺乏的并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新鲜的血液需要被注入,在和该校的语文老师的沟通中,他发自肺腑的说:“咱们学校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来年轻教师了,都是外聘的,最年轻的教师也都有四十多岁了,唉,孩子们需要年轻教师带来新的活力啊”。

志愿服务,学习与传播并重

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睁着充满希望的眼睛,初上讲台的我们,带着满心的期待,迫切的希望融入到孩子们中。看着孩子们对新知的好奇,在课堂上踊跃地回答着任课老师的问题,认真地听着解析。每次下课时分,看到学生们把队员们围着询问着各种新颖的问题,仿佛在他们的眼里老师好像就是百科全书。或许我们在人群中那么渺小,那么的虚无,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存在的价值。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多有趣的知识,我们研讨过后为孩子们开设了国学课、社会科学课、心理健康课、手工课、美术课、语言表达课、形体课、体育课等各种充满趣味性的课程,为让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的娱乐生活,欲带他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的教学就如幼婴一样蹒跚学步,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中我们探讨,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投入实践、解决问题,就这样极速的成长,也迎来了教学正式步入正轨,孩子们也渐渐适应了我们教学方法,课堂上也更加主动发言。孩子们就像小树苗一样,享受着知识的灌溉。在与我们的相处过程中,跟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他们是真实的、真切的、感人的。在他们眼里,我们是老师,更是知心的可以聊天的大哥哥大姐姐们。

以终为始,初心与真情共首

在这个大家庭中,十个人就好像两只手,每个人都是一根手指头,面对问题的时候,单个的手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磨合期我们奔着的方向是团结。起初我们为饮食、住宿、南北文化等产生矛盾,这是正常的情况,也是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解决。生活不是来就顺,向来都是“逆来顺受”,从第一天的晚饭在十点钟才吃上,到目前下课放学后就能准时准点的吃上;从一餐只有一个人会做饭,到现在按着值班人员全部参与;从餐桌上的粗茶淡饭,到现在队员们的做的美味佳肴,我们就好像是破茧成蝶,是那么的迅速,那么的有条理,那么的顺其自然,也许,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本着相同的目的,也为这个目的无畏的前行。 支教的生活就像一杯早季的清茶,品一口,有点涩;品两口,有点苦;品三口,有点甜,这种甘甜倾向之味,只有品过,才知道那叫回味无穷。

爱不止步,责任和信念相伴

支教的这第一个星期里,我们不单单教给孩子们知识和技能,我们也在学习用什么样的方法如何更好地教他们。有可爱的孩子们的陪伴,更有一起同甘共苦的志愿者们,这些日子也不显得困苦。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的多传授给孩子们想要的东西,让他学尽可能学会更多,收获更多。

我们平凡,但拒绝平庸,给我们一片土地,我们能开出美丽的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尽己所能,为教育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们坚信支教的旅程生活将会是我们人生中不平凡的一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