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軍長春艦艦長鬍傑。對話海軍長春艦艦長鬍傑——。

人民海軍今年70歲了。70年,人民海軍創造了令人驚歎的“中國速度”。70歲,中國海軍正青春。請關注《解放軍報》軍營觀察專版文章,一起感受中國海軍的“青春靚麗”。

中國海軍正青春

■解放軍報記者 柳剛 陳國全 王天益

暮春白馬廟,綠柳依依,煙雨濛濛。

腳步疊着腳步,一羣朝氣蓬勃的學子暢遊其間,用好奇的目光向歷史深處眺望,探尋着人民海軍誕生的那段崢嶸歲月。

1949—2019。與共和國同齡,人民海軍今年70歲了。

70歲,對於一個人來說,已是古稀之年;對於一支海軍來說,卻是青春芳齡。環顧世界,英國皇家海軍成立470多年,美國海軍成立220多年……

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正式成立。

往事並不如煙。在這樣一個值得慶賀的時刻,我們將目光投向這段距離我們很近很近的歷史——人民海軍成長的青春足跡,每一步都如此清晰,令人熱血沸騰。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說:“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越歷史本身。”

70年,人民海軍熱血演繹的這部歷史大劇,是想象力再豐富的劇作家絞盡腦汁也無法創作出來的——

1949年4月2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炮火硝煙中,人民海軍成立了。其全部家當,不過是“幾艘基本喪失戰鬥力的鐵殼船和木船”。

今天的人民海軍,已昂首進入“航母時代”。2018年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舉行海上閱兵,48艘戰艦昂首列陣,76架戰機叱吒藍天,人民海軍新時代的“靚照”驚豔世界。

2018年4月12日,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隆重舉行海上閱兵。代宗鋒 攝

70年,短短70年,人民海軍創造了令人驚歎的“中國速度”。

70歲,中國海軍正青春。

這青春魅力,“秀”在世界關注的目光裏——

2017年10月,英國《每日郵報》刊發《紅色10月,價值1.98億英鎊的最先進的中國軍艦沿泰晤士河而上》。這一消息迅速“置頂”西方輿論圈。這是人民海軍艦艇首次造訪英國倫敦。

中國海軍艦艇的快速入列,引起世界媒體廣泛關注。此次訪問倫敦的黃岡艦、揚州艦均爲2015年入列,高郵湖艦2016年入列。

這青春擔當,“刻”在駛向深藍的航跡裏——

2019年4月4日,中國海軍第32批護航編隊啓程。

“我是中國海軍護航編隊,如需幫助,請在16頻道呼叫我。”這是10多年來回蕩在亞丁灣海域的“平安之音”。

在索馬里遭遇海盜劫持的危急時刻,中國海軍來了,獲救船員們紛紛致謝:“祖國萬歲!”

在也門戰火紛飛、同胞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中國海軍來了,官兵們說:“中國海軍帶你們回家!”

爲祖國人民的安全利益護航,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護航,這就是人民海軍的青春擔當。

這青春朝氣,洋溢在海軍官兵自信的眉宇間——

香港迴歸20週年之際,航母遼寧艦首次駛入維多利亞港灣。“香港你好!”700餘名官兵在航母飛行甲板上整齊列隊,以獨特的方式向香港問好。一張張普通官兵的面孔上,凝聚着中國海軍新時代的自信表情。

“在中國艦艇上你將聽到什麼樣的未來?” 2017年參觀海口艦時,美國軍事戰略研究學者邁克爾·法比敏銳地觀察到:“海口艦上的年輕軍官十分自信。他們對祖國的命運非常肯定。”

採訪中,記者遇到過許許多多這樣的平凡水兵:入伍前,他們沒走出過大山、沒見過大海,如今卻可以隨口道出一個個遙遠的國度、一個個陌生的城市、一條條拗口的海峽名字。他們與人民海軍一同成長,視野變得越來越開闊,胸襟變得越來越寬廣。

汽笛聲聲,海浪奔湧。此刻,讓我們一起走近人民海軍傳奇故事的“青春封面”——年輕一代的艦艇長們,聆聽他們的成長與奮鬥、光榮與夢想,觸摸人民海軍肩負使命、駛向深藍的時代脈動。

對話海軍長春艦艦長鬍傑——

我,我的艦,我的祖國

■解放軍報記者 柳 剛 王天益 陳國全 特約記者 李 唐

自信,有時是一個眼神,有時就是一句話。

“這是中國領海!”當這句話從他口中蹦出時,眼前這位身材瘦小的海軍上校,身體內蘊藏的自信和力量瞬間迸發出來。

4年前,隨長春艦遠航,記者第一次聽到他說這句話。那一次,長春艦執行海上維權任務,他的語氣也是如此清晰有力。

胡杰,不帥不酷,可他的艦很帥很酷。沿着海上絲綢之路,長春艦先後造訪了20多個國家,它剛毅而有張力的艦體,贏得了世界不同膚色的人們點贊。

今年,是長春艦入列的第7個年頭。亞丁灣護航、海上維權……7年來,長春艦航程達16萬餘海里。

長春艦通道里,掛着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圖。地圖上,戰艦7年的航跡被繪成不同顏色的線條,五顏六色的曲線串起了世界的大洲大洋。

“還有什麼能像我的戰艦這樣,把我和我的祖國如此緊密相連!”站在這幅地圖前,胡杰一臉驕傲。

海軍長春艦艦長鬍傑。

一個人的幸運,一代人的幸運

2018年,改革開放40週年。

這一年的春天,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舉行規模空前的海上閱兵。作爲新時代人民海軍的主力驅逐艦,長春艦豪邁受閱。駕駛室裏,艦長鬍傑英姿勃發。

再過22天,胡杰就40歲了。40年前,孕育改革開放的那個春天裏,他出生在舟山羣島的一個普通家庭。和當時許許多多家庭一樣,對他們而言,“喫飽肚子”就是幸福。

“家門一開,就能望見大海。”胡杰說。兒時,他每天看着漁船從眼前駛過,但從沒想過自己能駕馭一艘排水量達6000多噸的戰艦走向大海。

上學時,胡杰很聽話。高考前,身爲船廠工人的父親,替他拿了主意——報考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這些年,胡杰一直沒問過父親原因。直到父親去世,他自己也成爲父親,胡杰纔想到:當船長是不是父親自己年輕時的夢想?

胡杰父親幹了一輩子修船的活兒。“沒有人能夠脫離時代而成長,同樣,沒有人能夠脫離時代去追夢”。

1997年,胡杰順利考入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這一年,中國海軍兩支艦艇編隊分別訪問了東南亞和美洲,成爲世界關注的熱點。

胡杰的成長,也順理成章地踏上了海軍快速發展的節拍。

胡杰很幸運——

2002年畢業,他幸運地分配到了淮北艦,那是當時我國最先進的導彈護衛艦;2014年,他又幸運地成爲長春艦的實習艦長,那是當時我國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之一。

其實,這不是胡杰一個人的幸運,而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幸運。

據悉,胡杰的同學已經有不少人走上中國海軍艦長的崗位。

這是怎樣的“幸運一代”?打開“胡杰們”的個人履歷,再對照中國海軍的大事記,很容易得出答案。

2002年,他們畢業分配到部隊。這一年,中國海軍完成了首次環球航行。

2013年前後,他們陸續走上艦長崗位——從那一年開始,中國海軍迎來了新型艦艇接連下水的蓬勃發展。

“趕上海軍加速發展的大時代,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胡杰感嘆,時代看似離個人很遠,卻與每個人密切相關。

2019年2月4日,農曆除夕,胡杰在微信朋友圈寫下: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遇見你是最美好的事情!

“你”是誰?胡杰爲這段文字配了幾張圖片,有長春艦犁出的浪花,有遠航時拾到的石頭,還有一幅藍色背景的世界地圖……

一艘戰艦?一條航線?一段歲月?一個時代?或許,一切兼而有之。

心在艦上,艦在心上

這是現實與歷史的相遇。

北方某軍港,陽光明媚,長春艦靜靜停靠在碼頭。由此向北不遠的地方,長春艦的“前輩”——我國第一代長春艦正在公園裏接受遊客的觀瞻。

舷號103的第一代長春艦,是新中國海軍初期的“四大金剛”之一。1962年4月,長春艦奉命出征,這是人民海軍首次派戰艦到12海里領海線外執行任務。

“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是老長春艦捨我其誰的精神。”凝視着長春艦的艦徽,胡杰說出了這句話。

今天,新一代長春艦依舊是人民海軍的王牌戰艦——

2014年,他們遠赴亞丁灣護航;2015年,他們馳騁西太平洋,遠航三千多海里;2016年,他們在東海戰備巡邏;2017年,他們出訪亞、非、歐多國;2018年,他們在南海海域受閱……

對胡杰來說,作爲長春艦艦長,有一份格外的榮耀,同時也要承擔一份額外的“重量”。

“穿上這身軍裝,站在戰艦上,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是我的戰艦,是我的祖國。”胡杰一次次在心裏提醒自己。

2017年5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菲律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登上編隊指揮艦長春艦。作爲艦長,胡杰第一次陪同一國元首檢閱儀仗隊、參觀艦艇。

緊張,在所難免。可肩頭的國家使命,讓胡杰把這份緊張壓在了心底最深處。在所有人眼中,這位年輕的艦長鎮定自若、指揮有方。參觀完長春艦,杜特爾特稱讚:“這艘軍艦幾乎是完美的。”

一路遠航,一路訪問,胡杰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語同各國同行交流,“就像是個穿着軍裝的外交官”。

一艘戰艦,就是一張國家名片;一位艦長,代表着中國海軍的形象。

“世界上有多少職業,能讓你代表國家?”遠航一路,胡杰對長春艦官兵說了一路。

“艦長,是一個使命感很強很強的職業。”胡杰說,“幹不好,就愧對國家,愧對手下這幫兄弟。”

這份使命感,成爲長春艦挺進深藍最強大的動力。7年來,胡杰和長春艦一路追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

訪問馬來西亞的那一幕,深深印在了胡杰的腦海裏:在子女的攙扶下,一位90多歲的老華僑顫巍巍地走上長春艦。老人東摸摸、西看看,眼眶溼潤:“海軍強大了,中國強大了……”

在水兵眼中,戰艦是國也是家。

長春艦首任艦長是王社強。他的妻子曾問王社強:你有兩個家,一個在岸上,一個是你的艦。哪個對你更重要?

王社強笑着回答:“都重要,都重要。”

卸任艦長那天,王社強對全體艦員道出了他心裏真實的答案:“艦上這個家,我付出的更多,也更在意。”話畢,他的淚水奪眶而出。

不單是艦長,每名長春艦官兵離艦時都會上演這樣一幕——淚水灑在甲板上,心也留在了戰艦上。

“心在艦上,艦在心上。”這句話是誰最先想出來的,長春艦官兵誰也說不清楚。胡杰覺得,這是大夥的心聲。

航行中的長春艦威武帥氣,它的航跡串起了世界的大洲大洋。

既不仰視,也不俯視

2017年夏天,地中海,長春艦與意大利海軍聯合演習。

“Professional(專業)!”胡杰指揮長春艦用完美的表現,贏得了意大利海軍同行的認可。

此時,胡杰心裏異常冷靜。他還記得,第一次贏得外國海軍同行如此評價時的興奮。然而,讚揚聽多了,他心中的興奮感越來越淡。

跟長春艦一樣,快速發展的人民海軍贏得了世界越來越多的稱讚,廣大民衆對人民海軍的期盼也越來越高。

“在鮮花和讚譽的簇擁下,我們海軍應保持冷靜,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保持冷靜。”胡杰的這一思考,來自於他個人對世界海軍發展歷史的研究。

胡杰的書架上,有一本《驅逐艦發展史》。作者安東尼這樣寫道:“驅逐艦就其魅力、成就或聲譽而言,沒有任何其他軍艦可以與之相比。”

2005年,“中華神盾”首艦下水。此時,距離美軍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首航下水,已過去了十多年;距離世界第一艘驅逐艦的誕生,已過去了110年。

“這就是差距,我們必須面對的差距。”胡杰認識到,作爲追趕者,中國海軍艦長不僅要擁有這種大歷史的世界視野,還應成爲大時代的擔當者,併爲之付出一切。

2017年,長春艦遠航,先後參加15場中外聯合軍演。胡杰不斷地向對方學習,完善自我。

“10年前,我們曾仰視別人。10年後,我們被別人仰視。”胡杰說,“既不仰視,也不俯視,唯有平視的目光,纔是真正的自信。”

大國海軍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積澱的。胡杰的微信暱稱:Lazy Ant(懶螞蟻)。學者發現,蟻羣離不開“懶螞蟻”——這些“懶螞蟻”看似無所事事,實則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以確保蟻羣的食物來源。

胡杰就想當那隻善於以思考力驅動團隊前進的“懶螞蟻”。去年,兩起軍艦相撞事件備受關注。一起是美國軍艦與商船相撞,另一起是挪威軍艦與油輪相撞沉沒。胡杰第一時間分析了外軍損管機制,結合長春艦實際提出了損管訓練的改革方案。

在胡杰看來,“只有在世界的座標系中,你的每一步成長才值得喝彩”。

當艦長,最好能留下一批訓練有素的艦員。胡杰清楚,要做到這一點,“時間仍是最大的對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兒時,胡杰的世界很小。他出生的小長塗島,面積只有10多平方公里。

如今,胡杰的世界很大。他見過太平洋的浩瀚無垠,領略過印度洋的異域風情,沐浴過地中海的燦爛陽光……

仗劍深藍,犁水四方。胡杰的人生,在常人看來很精彩。然而,這份精彩的背後,有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寂寞和枯燥。

長春艦官兵休假統計表顯示,胡杰2018年休假兩次,一次3天,一次15天。這一年,他出海200多天。

“這是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嗎?”記者問。

對此,胡杰也曾經迷茫過。海上的生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艱苦的、寂寞的。

“我覺得,人要快樂,首先要想清楚兩個問題:一是你乾的事是否有意義,二是這件事是不是你喜歡的。”胡杰習慣性地搓着手,“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

這就是胡杰的答案。所以再苦再累,他和戰友們都堅持着、享受着。

作爲艦長,他的幸福是駕馭着戰艦馳騁在大洋之上,看着五星紅旗在戰艦上迎風飄揚;作爲丈夫、父親,他的幸福是陪着妻子逛個商場,接送兒子上下學。對於這個以海爲家的男人來說,有時候“一家三口在一起喫頓飯就是幸福”……

有一份遺憾,埋在胡杰心裏:高考前,母親去世了,沒見到他穿上一身帥氣的“浪花白”;作爲副艦長接長春艦時,父親去世了,沒能看到他當上艦長,駕馭中國最先進的戰艦。

父母去世,葬在了小長塗島上。走過大千世界,他依舊懷念那個小小的海島,懷念兒時的家,懷念父母。

今年大年初三,結束戰備值班,胡杰回到了小島上。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站在父母的墓前,胡杰喃喃道,“爸爸媽媽,我們一家子都很好。我過得很幸福!在天有靈,你們會爲我而驕傲!”

艦艏行處是長城

■海軍長春艦政治委員 廖祥權

軍隊應戰而生,軍人爲戰而練。長春艦犁海耕波,就是爲了守護共和國的和平安寧。

海軍長春艦,舷號150,2013年1月服役,是黨的十八大後入列的第一艘新型導彈驅逐艦。入列7年來,長春艦先後完成了各項巡邏維權、戰備演訓等實戰化訓練任務,以及第17批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遠航訪問等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航程達16萬多海里。

習主席指出,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能打仗、打勝仗,一個“能”字,一個“勝”字,是我們長春艦全力以赴追求的目標。不管航行多遠,我們長春艦官兵始終把定“信念羅盤”,牢記肩上使命。

裝備越新,越要擦亮勝戰之刃。未來戰場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對抗,更是血性勇氣的較量。我們長春艦官兵繼承老一輩光榮傳統,踐行“崇學、尚武、制勝、擔當”的艦訓,依託重大任務錘鍊打仗本領。近年來,在海軍比武競賽中,我們艦取得1項團體第一、2項個人第一的好成績,湧現出一批全軍備戰標兵、全軍優秀指揮軍官等先進典型。

艦艏行處是長城。回望歷史,我們長春艦所在支隊曾創下了“七戰七捷”的光輝戰績。展望未來,“第八場戰鬥”可能就在下一分鐘打響。我們必須時刻準備着、全力準備着。

作者 | 柳剛 陳國全 王天益

來源 | 解放軍報、軍報記者、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感覺不錯點“在看”,轉載請註明出處!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範彥青 徐冰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