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多措並舉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圖爲2017年9月,廣耀鑄業有限公司40多米高的煙囪被拆除。孟祥彬攝

河北省武安市地處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2017年空氣質量下降,受到河北省政府約談和問責。今年1至3月份,空氣質量下降勢頭依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武安幹環保太難了!”前不久,記者到武安採訪,見到武安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麻增禮,他說自從今年4月開始分管環保工作以來,一直感覺“壓力山大”。

有多難?武安是個縣級市,有14家鋼鐵企業、8家焦化企業、4家電力企業、2家水泥企業,主城區周圍分佈着“4鐵2電2焦”,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很罕見。作爲傳統老工業基地和基礎原材料基地,武安產業結構“一鋼獨大”“負重前行”。

再難,也得幹。污染防治攻堅戰,到了背水一戰的時刻。武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狠抓環保,給麻增禮撐腰鼓勁,讓他信心漸增。各級幹部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層層傳導環保壓力,推進鋼鐵、焦化行業深度治理,開展夜查行動,設立鄉鎮環保所……通過接連不斷的組合重拳,武安的PM2.5等大氣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藍天逐漸增多。

深度治理——

狠抓鋼鐵、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武安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怎麼看、下步工作怎麼辦?”——今年3月29日被河北省政府公開約談後,武安全市深入開展了大討論,查擺問題,深刻反思。

“經過深入反思、討論,我們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一方面,地方經濟必須符合環境保護要求,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環境保護能夠優化經濟增長,促進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市委書記魏雪生說,“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武安黨政齊抓共管、凝聚合力攻堅,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武安經濟結構重、排放總量大,抓好大氣污染防治的關鍵是工業,重點在鋼鐵、焦化、水泥、電力四大行業。”市長強延峯表示,“我們抓大氣污染防治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科學化,不再是"一刀切"或"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把抓好四大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作爲重中之重。”

武安市聘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幫助企業科學制定“一企一策”深度治理方案,今年按照方案要求投資120億元,投入的資金比去年翻一番,實施540項鋼鐵、焦化環保設施提升改造項目。

“全部治理項目完成後,全市預計每年可減少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約7萬噸。” 武安市環保分局大氣科科長劉炳釗介紹。8月10日,邯鄲市在武安組織召開了鋼鐵焦化行業深度治理現場觀摩會。

在武安裕華鋼鐵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物料全部納入7個大棚,實現了無塵化生產。運輸物料的車輛一進入投資5.4億元建成的這些大棚,霧炮及霧簾就會自動噴出水霧來抑制揚塵。裕華公司智能管理中心長達30米的大屏幕上,污染物排放實時數據、各點位現場情況,都一覽無餘。

“現在,環保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頭等大事!”副總經理孫江濤說,裕華今年已投入14億元,開展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不僅治理“煙囪”,還一一排查出825個無組織排放點位,進行了精準管控。

如今,裕華已經成爲一座花園式工廠。“變化太大了!”已在裕華工作11年的孫江濤指了指自己乾乾淨淨的工作服,“環保做得怎麼樣,從我們的衣服就能看出來。”

今年,武安還在全省率先實行鋼鐵、焦化生產和治污設施“分表計電”,監控數據實時接入市空氣質量保障智能指揮中心,對526套各類治污設備運行情況進行精準管理。企業治污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看用電量就一目瞭然。

夜查污染——

持續開展夜查行動,真查真改,真見成效

從8月份起,武安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大氣污染防治夜查行動。

10月5日半夜零時至3時,記者全程參加了一次夜查行動。夜色之中,魏雪生帶隊,先後到大同鎮實正鑄鋼有限公司、武安鎮三小河村東環路廢品收購站及廢鋼回收站、康二城鎮一個貨場、北安莊鄉大洺遠白灰廠、新峯水泥有限公司突擊檢查,現場查處問題。

“魏書記第一次夜查時,我們事先做了一些"安排",結果被嚴肅批評了。”市委常委、祕書長高守剛說,“這以後,我們都是嚴格保密,不打招呼,直奔現場,查真問題。”

對夜查的次數和時間,武安市作出嚴格要求:9名相關市級領導每人每週不少於2次,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和鄉鎮黨政主要領導每週不少於2次。市環保分局各中隊和鄉鎮環保所保持常態化夜查。夜查時間範圍爲晚11時至次日凌晨6時。

對夜查爲什麼這樣重視?

“從大氣環境監測各項指標來看,晚9時至凌晨6時的污染物濃度,比晝間要高20%到30%,反映出對部分企業、工地、車輛等的夜間環境管理不到位。”魏雪生表示,“開展夜查,就是要通過領導帶頭上陣,帶動幹部強化責任擔當、轉變工作作風,推動部門嚴格執法、嚴格管理,達到傳遞環保壓力、減少違法排放、消除污染峯值的目的,營造全天候、全行業、全地域嚴格管理的濃厚氛圍,維護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嚴肅性。”

8月份以來,武安9名相關市級領導已經夜查180多次,各鄉鎮、市直有關部門領導幹部也廣泛開展了夜查。晚上夜查污染,白天還要堅持工作,異常辛苦。不過,讓這些環保“守夜人”欣慰的是,夜查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們在夜查中發現,一些鋼鐵企業在大氣污染防治差別化管控期間,存在停限產措施執行不到位現象。對11家鋼鐵企業採取了差別電價懲罰措施,共罰繳電費1720萬元,同時對相關企業進行全市通報批評。”武安市環保分局局長張建軍說。

夜查以來,全市共發現各類問題311個,305個已整改到位。“大夜查行動有效打擊了違法違規行爲,發揮出極大的震懾和導向作用,加快了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進程。”張建軍表示,“武安空氣質量有了明顯改善。”

強化監管——

在各鄉鎮和工業園區組建環保所,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明顯提高

紅色的“中國環境”4個大字下,綠底白字的“午汲鎮環保所”標牌醒目。這裏是鎮環保所新蓋的辦公用房。

“現在,鄉村環保監管做到了全覆蓋,打通了監管"最後一公里"。”午汲鎮環保主管李嚮明說,鎮環保所今年6月建立並開始運行,現有10名專職工作人員,做到了“人員、裝備、車輛、資金”四到位。28個村都明確了村級環保監管員,由鎮、村雙重管理,鎮裏給予每人每月300元補助。村級環保員一星期至少巡查2次,消除了環保監管的盲區和死角。

“午汲鎮有72平方公里、120家工業企業。沒有成立環保所時,全鎮只有三四個人主要負責環保工作,顯然不夠,環保監管很被動。”李嚮明表示,鄉鎮環保所的建立,解決了環保責任不明確、監管不到位的弊端。

今年,武安市把鄉鎮環保所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創新舉措、全力推進。如今,22個鄉鎮和工業園區都掛牌成立了環保所,統一配備了執法記錄儀、照相機、攝像機以及便攜式執法箱等裝備。鄉鎮環保所的日常工作由鄉鎮黨委、政府管理,市環保分局負責進行業務指導。

考慮到鄉鎮環保所不具備執法資質、執法能力不足的現實問題,武安採取“環保分局+環保所”協同執法的工作方式,已經開展多次協同執法。過去“看得見的人管不了,管得了的人看不見”的局面,大爲改觀。

武安市還在各鄉、村均設立了環境監管網格員,由專人實行網格化環保監管,鄉、村兩級組織起來的環保隊伍已達近千人。

“從最近生態環境部強化督查發現的問題數量和類型,能看出來武安大氣污染防治取得了明顯成效。”武安市大氣辦問題整改科負責人王剛介紹,2017年4月—2018年3月,原環保部開展了爲期一年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共發現武安市86項問題。今年6月份生態環境部再次開展強化督查以來,截至目前已進行12輪次督查,武安市問題數量僅15項,已全部整改到位。

去年武安市的PM2.5年平均濃度爲74微克/立方米,今年的目標是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之內。武安一天一天、一微克一微克地摳PM2.5,截至11月19日,全市AQI(空氣質量指數)爲7.97,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7%;PM2.5平均濃度爲6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7%。

“我們感覺空氣質量好多了。前兩年秋冬季節經常霧濛濛的,現在經常能看到藍天。”武安市靜苑小區居民崔君鳳說,她晚上和鄰居經常去附近的體育場轉轉,以前空氣質量不好時,很多人會戴着口罩散步,現在基本沒有戴口罩的人了。

“通過持續狠抓,最大的變化是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明顯提高了,都認識到了環保的極端重要性。”強延峯表示,“武安GDP的底色,正在向"綠色"加快轉變。”

作者:劉 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