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禁暗問:如果北宋有城管,還有《清明上河圖》嗎?

北宋時期的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對此,經濟史學界高度評價,認爲只有當今的紐約,可與之媲美。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以5米多長的畫卷,把當時繁華的開封府城市生活面貌定格於世人的面前: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商賈開店,小販叫賣,儘管街市、石橋的交通有些擁堵,但確是一派和樂融融的市井景象。我們不禁暗問:如果北宋有城管,還有《清明上河圖》嗎?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這裏沒有絲毫貶低城管工作重要性之意。近日在由南方都市報主辦的城管與小販的對話論壇上,小販說:“我們得生存”,城管說:“城市要秩序”,兩者的矛盾難以調和的背後,存在着深層次的城市治理理念的誤區。城市的“城”,原本是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守的牆垣,最遲到了東漢,“城”引申爲用來盛載容納臣民的地方,所以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城,以盛民也。”城市的“市”,《說文解字》說:“買賣所之也。”這裏用了“之”這個字,就是“往”的意思,也就是說,古代的“市”,不是今天的店鋪,而是聚散有常、交易而退的地方,類似今天的墟集,墟集可以說就是流動攤販聚集的地方。按《說文解字》的說法,所謂城市,就是容納擺攤做買賣的地方。老百姓不見得每個人都讀過《說文解字》,而《說文解字》記載的是自古就有的傳統與現象,這些歷史的意識,至今未在鄉間百姓的記憶中抹去,可見擺攤趁墟,不一定完全就是經濟方面的原因,也有歷史記憶的慣性因素。

面對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共品依然未能滿足社會需求的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一個城市景象?是一切井然有序,背後卻有人生計艱困的冷冰冰的城市景象,還是雖然有些凌亂擁堵卻人人有活路、熱鬧融和的《清明上河圖》?崇尚“生生之謂易”的中國人更多會選擇後者。因此,只要小販不阻行、不擾民,城管大可放之一馬,至於小販是否會搶走室內攤檔的生意,消費者自然知道分辨賣“堅嘢”和賣“流嘢”的地方。城在前,市在後,沒有對生存的容納,秩序就失去了意義,就如同沒有真和善,美就變成了虛僞,這就是《清明上河圖》給我們的啓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