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于表面的情爱、撒糖,无论是萧定权与陆文昔最终的结局,还是他们历尽千帆的最终相守,《鹤唳华亭》更深的在挖掘着情爱背后的那些故事,讲述着那些“无论一生际遇如何,心中万不可蒙尘”的成长。以“君臣父子”四个字为全剧一切矛盾根源的《鹤唳华亭》,让身为太子的萧定权,对皇帝不抱有希望、全面反击的结局,的确能满足大多数观众对于圆满结局的诸多幻想。

“可待”二字定格在屏幕中央,至此,《鹤唳华亭》大结局。

并非是幻想中的逆风翻盘,带着东方气韵中的克制、谦逊、隐而不发的结局,将观众的情绪攒到了最高点。有网友这样点评它:“这剧不下饭。对人性的剖析细致入微,确实要静心才能看出来。”

细腻,这是大多观众提到《鹤唳华亭》时会用的词。而这,也是在与多种审美力量角力、多种产品类型博弈中,影视作品最稀缺的品质。

而或许也正是因为并不故作美满的结局与60集细腻的铺陈,才让《鹤唳华亭》拥有了与一般古装剧不一样的气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从同类型剧里感受不到的沉重。

在2019,这个爽剧重新升腾而起之年,《鹤唳华亭》的结束,像是一个勇者,行窄路、冲围墙,带来一场古装剧的彻底反抗。

君与臣,父与子

看着身边触手可及的父亲,萧定权的眼泪又重新蓄满眼眶,他的目光紧紧追随着皇帝,而后低下头,露出了一个满足的、喜悦的笑容。

这是《鹤唳华亭》大结局中皇帝与太子的最终结局,像是千帆历尽,又像是从头开始。

评论下方的观众也有些激动,一面诉说着对该剧的不舍,一边也将质疑摆上了台面——男主为什么不全面反击?男主怎么可以相信“渣爹”?“渣爹”真的完全变好了?

来自四面八方的疑问像潮水一样涌来。这是一个人人都需要一个明确结果的时代。戏剧故事里,人们渴望着虚幻世界中的主角能够在“征战”中碾压所有的阻碍。在遭遇不公时,能够早日看清现实,利用手段手刃对手,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现实里,人们同样渴望获得“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天生神力,在一言不合就动手的结局中,以期获得更大剂量的成功感和控制欲。

以“君臣父子”四个字为全剧一切矛盾根源的《鹤唳华亭》,让身为太子的萧定权,对皇帝不抱有希望、全面反击的结局,的确能满足大多数观众对于圆满结局的诸多幻想。

但现实,哪里会像YES或NO一样简单?

《鹤唳华亭》讲的,从来不是一次值得共襄盛举的打怪升级。它的故事基因建立在封建社会父权压迫之下,笔触对准的也是一对并不成熟的君臣父子。

萧鉴睿是天下之主、是威严的君王,在这个人人处心积虑的朝堂之上,身处于万丈天宫峭壁之顶的他知道身居高位有多难,给予一只“幼虎”成长的时间又有多少,“物不摧折,怎辨美媸;人不摧折,何言善恶?”

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普通父亲,庙堂之高,他渴望父慈子孝、夫妻和乐的凡俗生活。对太子,他自然也有爱。只不过,这爱含蓄、别扭,甚至是故作掩饰。这种贯穿始终的矛盾感,或许也是他说出“大郎先是朕的儿子,太子先是朕的臣子"的原因。

同样的自我拉扯,也出现在萧定权的身上。在儒家思想之下成长而来的他,奉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生在帝王家,自小扛着江山的重担,注定让他在人生这条路上,是非曲直、诸多分明,用长在骨子里的君子风度而身在其位做其事。

但在这寒冷刺骨步步刀锋的荆棘王道上走着,他也更加渴望着亲情的后盾。回顾过往,不难发现,萧定权曾用“爹爹”取代观众熟以为常的“父皇”,也曾用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为自己心上除寒。

尽管,直至结局,二人之间的嫌隙也未完全消弭,但历经世事与矛盾挣扎,在皇帝手把手教授太子用茶筅里,在皇帝哈哈大笑,让宫人为喜极而泣的太子拿上手巾里,那些父子间的沉疴旧疾也在逐渐痊愈。

因此,相比于所谓圆满、明确、和谐的爽剧,《鹤唳华亭》成功的跳出了那些我们熟以为常的套路化的故作美满,重新拥有的,是似史如诗的气质。

情爱之下,勾勒成长之美

“我等不了明日了,我也不想再错过。”

直至剧末,萧定权那未能宣之于口的爱,终于被一一诉出。从柳絮纷飞到初雪飘舞,这对命途坎坷的人,终于跨过那扇命运的屏风,执手相守,共看白云野鹤。

对比于我们所熟悉的一众古装剧,《鹤唳华亭》的确不是一部传统和典型意义上的爱情剧。和大多数同类作品相比,《鹤唳华亭》没有治愈轻松的色调和甜而不腻的剧情,甚至可以说是不乏让人颇为遗憾、唏嘘的剧情。

最令观众印象深刻的,大概是期盼已久的相认。但即便是这样值得浓墨重彩的片段,《鹤唳华亭》也同样温润如水,却激荡人心。

朝堂之上幡然醒悟后,萧定权一路骑马回到东宫,屏退了宫人,看向他熟悉却又陌生的陆文昔,小心翼翼的说了一句:“我,可以碰你吗?”

眼里含着泪,没有观众预想中的撕心裂肺,也没有充满狗血元素的抱头痛哭,萧定权静静地为陆文昔梳头,亲自给她带上“鹤”簪。至此,陆文昔那副没有画完的双鹤,终于被补全。

这样的立意和故事,放置到当下的古装剧版图上,无疑是稀少的反类型故事。近几年,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含蓄的故事了。即使在那些并非专职讲述情爱的故事里,也必然始终运行着大团圆式的相濡以沫。

而《鹤唳华亭》摆明了要对所谓的单一幻梦磨刀霍霍。相比于表面的情爱、撒糖,无论是萧定权与陆文昔最终的结局,还是他们历尽千帆的最终相守,《鹤唳华亭》更深的在挖掘着情爱背后的那些故事,讲述着那些“无论一生际遇如何,心中万不可蒙尘”的成长。

太子萧定权挣扎为人,行走在悬崖峭壁,想要走的轻松一些,那么那些生而为人的情感就要一一抛弃,将自己置于苍穹之顶,冷眼看世间诸事。但纵观全集,从春闱案保老师,邸报案保逢恩,军马案保张陆正,童谣案保舅舅,在成长为一个合格储君的过程中,萧定权心中的悲悯从来不曾消散,那些深埋在他骨子里的君子风骨,也从来不曾被遗忘。

而对于陆文昔来说,在她遍体鳞伤的瘦小身躯下,隐藏的也是贯彻始终的独立、隐忍、坚韧。即便在那些痛不欲生的日子里,陆文昔依旧有着不向上位者低头、不向命运低头的坚持,一如满脸血污,亦能说出“居庙堂之高,殿下可知道,天下万姓,都比在上位者,更加易碎。而他们的人生,也更容易被碾碎”这般字字泣血的绝句。

而这,也是《鹤唳华亭》所表达的核心主题——浮世之中,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简单,坚持本心、固守信仰很难。

从朝堂骑马回东宫的路上,陆文昔的声音在萧定权的耳边响起:“请你,就算留下了伤痕,也请你做一个,青春和干净的,人吧。”两位主角携肩同行,历经沧桑,唯一一颗真心,依然如故。

因此,如果将《鹤唳华亭》放置到更广阔的剧集地图上,那么,它更准确的定义,或许是一部发生在古代的现实主义作品,接轨的是现代文明价值观,体现的是深沉的命运感与历史感。也正是这种试图穿行于厚重历史与现实观感的尝试,让《鹤唳华亭》得到了传统古装题材爱好者之外、更多类型观众的关注。

群英铺就

由群像众生播撒的星星之光,同样也在《鹤唳华亭》中展示着与众不同的纹理与面目。

齐王离宫那一天,同样是一个下雪天——和多年前太子狂奔回宫却仍未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那一晚一样。

面对即将永隔得母亲,磕破了额头的齐王悲憷痛哭。他无力阻挡宫门的关闭,嘴里呢喃着“门一关,我和我娘这一世都见不到了。”或许,直至此时,不少人才发现,那个一度面目可憎的齐王殿下,也不过是个可怜的少年郎。

这样的结局带着些令人唏嘘的意味,却又恰恰迎合着《鹤唳华亭》开篇的那场悲剧。目睹了一切的太子坐在马上,看着似曾相识的离别,回顾着那一场抱憾终生的离别,叹一声“天地何小,各自珍重”。

有些人,在失去过后,才终于回归少年本貌,而有些人,历经沧桑逐渐褪去少年的稚嫩,却仍不改初心。结局之时,曾经那个面容青涩的顾逢恩蓄起了胡须,披盔甲,带头盔,从嘉义伯化身为了顾将军,国之重任扛在肩上,饱经风霜似乎不再少年,但眼中的光彩,却从来没有熄灭。

同样让人出乎意料的,还有中书令。皇帝亲审之前,这位坏事做尽的“恶人”在廊前,面对着多日未见的儿子,将“无事就好”翻来覆去说了好几遍。站起来时,花白的头发凌乱,背有些佝偻,世事变幻,他已经老了。因此,跪在皇帝面前,即便他的眼神中夹杂着不甘、犹豫、踌躇,但回想起陆文昔的警告,在几经挣扎后仍选择了伏罪,一声“有罪当诛”换的也是儿女的后半生。

林林总总,回顾来看,《鹤唳华亭》中似乎从来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单一的坏人,他们像是起于现实,描摹着再真实不过的史实。

这所有的一切,让《鹤唳华亭》在古装叙事中另辟蹊径。相比于同类型作品,《鹤唳华亭》或许看似冷感,却最能对抗时间。即便观众从这场工雅典礼的故事中渐渐苏醒,但剧中的角色,依然回荡人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