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世貿組織代表駁斥美國無端指責

  人民日報 本報赴瑞士特派記者 任 彥

  日前,在日內瓦舉行的世貿組織總理事會年內第三次會議上,美方對中方的經濟模式提出無理指責,聲稱中國並未完全實施開放的、以市場爲導向的政策,中國由國家主導的“非市場性質”的經濟模式對貿易具有破壞性。對於美國的無端指責,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張向晨給予全面回應和嚴正駁斥。

  美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謝伊在會上圍繞一份題爲“中國貿易破壞性的經濟模式”的文件對中國進行了無端指責。他說,“在我們向本次會議提交的文件中,我們關注中國的經濟模式,該模式已被證明特別具有貿易破壞性。”他認爲,“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並沒有全面執行以市場爲導向的政策和做法。事實恰恰相反,國家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

  張向晨在隨後長達半個小時的發言中不僅回應了美方代表的發言,而且針對美方文件做了法理性評析。他說,美方文件對中國經濟模式的指責毫無根據可言,所謂依據都是斷章取義。張向晨舉例稱,如美方文件中只引用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卻故意漏掉了“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表述。而承認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恰恰是中國和世貿組織成員開展正常經貿往來的經濟體制基礎。

  同樣,美方文件前言部分引用《馬拉喀什宣言》時,只提及“基於開放、市場導向的政策”,卻有意遺漏了“和基於烏拉圭回合協定和決定確定的承諾”。張向晨說,“這後半句話至關重要,每個成員都有國內的政策目標,多邊貿易談判的結果是各成員國內政策和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反映在各項規則和成員關稅減讓表以及服務貿易減讓表當中,其中包含了各成員合法的管理政策和措施。說的簡單一點,世貿組織是一套通過談判形成的契約,我們依據契約的規定行事,契約之外,則是各自的自由空間。”

  美方文件花了大量筆墨試圖說明中國政府對企業的“控制”,卻沒能提供政府幹預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證據。張向晨表示,“在座的很多同事都清楚,美國真正的目的不只是想證明中國企業受政府控制,而且希望建立這樣一種邏輯關係,即因爲企業受控制,所以它們是履行政府職權的‘公共機構’,應承擔相應世貿組織協定比如補貼協定下的義務。可惜,這種邏輯被世貿組織上訴機構駁回了。”上訴機構在DS379案的裁決中明確指出,不能僅僅因爲一個實體的所有權性質或者是否受政府控制來認定該實體是公共機構。“我知道美國同事一直對輸掉這個官司耿耿於懷,但上訴機構的裁決不容挑戰。”

  謝伊還聲稱,中國正在實施“十三五”規劃本身“就是計劃經濟的標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五年規劃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不是相反。中國的產業政策設置了大量扭曲市場的補貼,並對有關國內產業提供其他形式的財政支持。這時常導致出現嚴重和持續的產能過剩。”

  對此,張向晨回應道,發達國家是產業政策和補貼的發明者和主要使用者。正是18世紀末美國漢密爾頓的《製造業報告》開啓了制定產業政策的先河。今天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AMP)、《信息高速公路計劃》(NII)等不就是美國的產業政策嗎?有美國補貼監控組織統計,2000—2015年這15年間,美國聯邦政府以撥款或者稅收抵免形式至少向企業補貼了680億美元。

  張向晨指出,像其他國家一樣,中國也制訂了一些戰略、規劃和產業政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美國這份文件裏,中國的規劃和產業政策成了無所不能的神器,這顯然是誇大其詞。如果真是那樣,各國就只要競相制定產業政策文件就好了,根本不用花氣力提高生產能力。

  中方的立場得到了一些世貿組織成員的理解和贊同。瑞士常駐世貿組織大使狄迪爾·查博維對本報記者說,世貿組織成員具有多樣性,有着各自不同的經濟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管理貿易投資的框架。

  巴基斯坦常駐世貿組織大使賽義德·塔齊爾·沙阿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過去幾十年所實行的經濟模式受到世界普遍讚譽,不僅使一個貧窮落後的人口大國迅速發展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對世界經濟也做出重要貢獻。“中國經濟模式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國際社會應該認真研究學習中國經濟模式,以便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本報日內瓦7月29日電)  

責任編輯:張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