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民間流傳,據說如果有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把親人的名字和所在地寫在一張黃箋上,鐘聲就會把思念之情傳到千里之外的親人耳中,所以民間稱小雁塔的鐘爲“神鍾”。鐘鼓樓是西安鐘樓和西安鼓樓的合稱,位於西安市中心,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有着600多年曆史,是全國現存的同類建築中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鼓樓。

鐘鼓樓是西安鐘樓和西安鼓樓的合稱,位於西安市中心,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有着600多年曆史,是全國現存的同類建築中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鼓樓。

西安鐘鼓樓精巧合理的建築結構、精美華麗的建築色彩、富麗典雅的裝飾構件,具有濃郁、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物。鐘樓和鼓樓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爲壯觀。

鐘樓和鼓樓都有“晨鐘暮鼓”的報時之用。所謂的“晨鐘暮鼓”,並不是晨擊鐘、暮擊鼓,而是指早晨先鳴鐘,次擊鼓,晚上則先擊鼓,後鳴鐘。早晚二時所擊的鼓,稱作“曉鼓”與“昏鼓”,與前節的鐘一樣,作報時之用。


但鼓聲傳播範圍有限,據說,齊武帝時,爲報時聲遍及全宮,便在宮內景陽樓懸一口銅鐘,以應鼓擊鐘。此爲擊鼓鳴鐘報時之先河。

其實清代,薦福寺內的僧人每天清晨會定時敲鐘,清脆悠揚的鐘聲響徹西安古城上空,數十里內都可聽到。鐘聲清亮,塔影秀麗,在古城中別有一番韻味。

清亮的鐘聲從塔院深處傳來,空靈的聲音把人帶到悠遠的意境之中,成爲古城一道獨特的風景,於是小雁塔的鐘聲即“雁塔晨鐘”被列爲“關中八景”之一。清代詩人朱集義題詩寫道:“噌弘初破曉來霜,落月遲遲滿大荒。枕上一聲殘夢醒,千秋勝蹟總蒼茫。”這首詩就是對此情此景的生動寫照。

其實,“雁塔鐘聲”並非清代得鍾之後纔有,早在唐代小雁塔建成時便有此聲此景了。傳說當年義淨爲早起禮佛、譯經,向寺中住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有民間流傳,據說如果有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把親人的名字和所在地寫在一張黃箋上,鐘聲就會把思念之情傳到千里之外的親人耳中,所以民間稱小雁塔的鐘爲“神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