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孙权刘备和曹操当中,孙权是称帝最晚的一个,我们知道要称帝之前一般都会要先称王。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居天下,蜀国有刘备,魏国有曹操,吴国有孙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分居天下,蜀国有刘备,魏国有曹操,吴国有孙权。从现在来看,我们在读一些历史思想家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历史著作都是有关曹操和刘备的。比如有一些学者就为曹操专门编写了《曹操集》,为诸葛亮编写了《诸葛亮集》,我们很少会发现有关吴国人物,也从未有人为孙权编写传记之类的。

由此可见,众多史学家和在历史民间当中,大多数人对孙权都没有太高的评价,甚至我们会发觉有些评价其实是非常不公正的。难道吴国孙权真的相比于曹操刘备他们相差甚远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多数的历史学家们都远远低估了孙权这个人物。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其他的历史伟大思想家,孙权有一个弱势,即孙权有一个不太显赫的非士族的出生,而且相比较于他人孙权的政治根基其实是比较缺乏。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提及孙权的原因,但其实孙权他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思想家。

称帝最晚的孙权,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孙权刘备和曹操当中,孙权是称帝最晚的一个,我们知道要称帝之前一般都会要先称王。但是在孙权的家族中,他们在名义上一直都是以汉臣自居的,这实际是限制孙权称帝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孙坚到孙策,再到最后的孙权。他们的册封是由曹操,假借天子的名义进行册封,但其实都是曹操一手办理的。曹操第一个自称为魏王,刘备也在三年之后自称为汉中王。由于这个时候孙权还是有着一个汉臣的名义,他没有办法跟曹操和刘备相互竞争。曹丕在接替曹操之后,也顺利的完成了称王和称帝的进程。就这样一直到刘备称帝后,将要去讨伐吴国,使孙权被迫向曹丕俯首称臣,从此脱离了汉臣的名义。曹丕也随后封孙权为吴王。就这样一直到曹丕去世之后,孙权才有底气自行称帝登基,与曹军相对立。

可以见得,孙权是在同一时代曹操和刘备当中称王称帝最晚的一个。但我们就称帝称王的时间长短而言,孙权他在位的时间其实是最长的,他统治江东足足有53年,而且他相比于曹操和刘备活的年纪也是最大的,直到他71岁的时候他才去世。我们在反观蜀吴三国存在的时间,我们会发现三国当中存在最久的其实是吴国,吴国将近存在了半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吴国才是三国当中最后的赢家。

谋划的大战略,足以和曹操诸葛亮媲美

曹操有一个大战略就是成功统一天下的北方,诸葛亮的大战略则是去实现隆中对。其实,孙权自己也在谋划着与曹操和诸葛亮相互相媲美的大战略,只不过是没有完整的成功实施,因此不怎么被我们所知晓。

在孙权的大战略当中,第一部分是安置流民。

我们都知道,其实孙权的吴国建立的基础是江东各大族的支持,又因为吴国的财政收入,其实是更多的来自于江东的普通百姓。因此,孙权在内政方面就想到了一个战略来平衡各大家族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利益,从而提高国家的收入。这个方略就是孙权他设计了以名为丘的行政单位,来安置流民,组织统一的农业生产,让他们直接受到政府的管理,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各大家族所掌握。可以说丘的这个内政策略不亚于屯田制度对魏国的意义。

第二个部分是,孙权要想将长江中游的地区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孙权在继承他父兄的大业之后,就在鲁肃的辅佐下立下占据长江,然后建立帝王的意图。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孙权表面与刘备联合,但是他暗地里还是一直实行着自己的这条方针。最后孙权抓住了机会,掌握住了荆州,从此长江中游地区就牢牢的被孙权控制在手中。

第三个部分是,表面和蜀国较好,暗地里联系远在辽东的公孙渊。

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时候,孙权一直表面上与蜀国交好,但是暗地里却一直的与辽东建立关系,以此来牵制住魏国,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第四个部分是,他想要交分天下从而问鼎中原。

在和蜀国建立同盟约定的时候,他对曹魏的领地进行了一个分割。这次分割的意图孙权其实是想把整个东北地区变成吴国战略基地,这样吴国和蜀国的实力就会不相平衡,吴国会有机会实现统一天下。

从孙权的大战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够完整的构造出这么一个宏伟的战略,孙权其实是可以与曹操和诸葛亮媲美的思想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