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溝通策略,我特別喜歡兩篇文章。一個是《戰國策》裏邊觸龍勸說趙太后的那一篇文章,這個我們在中學的時候都學過。另一個是《孔子家語》裏邊記載的孔子勸子路的一段文字,這段勸說背後有非常精彩而高明的溝通策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人家聖人的溝通水平。

因爲文言文的原文比較長,所以我就不念原文了,我挑着幾個要點給大家介紹一下。子路見孔子,孔子問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大家看看人家孔子的溝通是從興趣愛好開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談對方感興趣的事,而不是談自己的要求或目標,也不是談自己感興趣的事。孔子問子路,你愛好什麼?子路說,愛好長劍。

接下來孔子說:“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這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並不是想跟你討論長劍這方面的內容,我想說的是:“以你的天賦再加上一些學習,肯定會進步非常快,誰能比得上你呢?”你看現在目的性出來了,老夫子是想勸子路讀書學習。

子路不服,這練長劍多好,讀書有什麼用!一身好武藝,縱橫天下,讀幾本書也成不了大事。所以子路就反問:“學豈有益哉?”這話說得很刺頭,很槓精。子路說:“這學習難道有什麼好處嗎?”接下來孔子連續的用了幾個比喻,那就比較長。我們就關注其中的一句,孔子說:“木受繩則正,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成)?”意思就是說,這木材經過繩墨的加工就會變得筆直,一個人聽了別人的規勸就會變得賢德。追隨老師勤學好問,那一定是可以加快進步,順利成功的。

孔子講完這個道理,子路還是不服。子路的意思是對方辯友挺雄辯的,會舉例子是吧?子路也舉了個例子,他說:“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大家看子路挺有水平,這個類比的例子舉得特別棒!他說:“南山出產竹子,不用經過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來以後來做劍,能穿透犀牛的皮。按照這個理來說,爲什麼要學習呢?有天賦、有稟賦就挺好啊。”

孔子一沒着急,二沒生氣,三沒有反駁,這時候聖人的水平就體現出來了。孔老夫子點點頭、笑呵呵地說:“把劍的尾端裝上羽毛,把箭頭磨得更鋒利,它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嘛!”大家看看在這裏孔子沒有說“但是”,他使用的不是轉折的語氣,他使用的是遞進的語氣。他告訴子路:“是的,這竹子做劍是很好的,而且要加上羽毛,把尖磨尖了,效果更好。”你看這“而且”的威力比“但是”效果要好。子路一下子就服了,子路拜曰:“敬而受教。”我服了,謝謝您教導我,感謝您的指教。

通過以上的內容,我們來總結孔子的三個主要的策略,

第一就是溝通要從對方的興趣愛好開始,而不是從自己的要求和目標開始。

第二就是善於舉例子,善於講具體的事情,而不是空談大道理,要讓每一個道理都變成具體的小故事。

第三最重要,就是把轉折變成遞進,並不是跟對方針鋒相對,而是按照對方的邏輯進行更深入地揭示或者是引申。

以上三個技巧就是《孔子家語》裏邊所展示出的,聖人面對挑戰、面對溝通難題所使用的勸說的方法。

好了,今天內容我們就講到這兒。如果您覺得不錯的話,不要忘記傳播和點贊。平講平說,咱們明天接着說~

本微信公衆賬號發佈的內容均爲原創,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媒體及公衆號轉載,請回復“轉載”獲得“轉載需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