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設想卻沒實現最巨大的工程,

既不是十萬英里鐵路,也不是炸開喜馬拉雅山,

更不是已經搞出來的南水北調或三峽。

不知道大家聽說過“大西線”工程沒有?

新中國建國伊始就已經開始整修水利,先後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委員會等流域治理專門機構,並且五十年代在很短時間內就有效的治理了淮河、海河、黃河等大江大河,隨着對外戰爭與國內建設的不斷勝利,一時間從高層到民間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作爲當時躍進思想背景下的一個產物,徹底改造國土資源佈局的“大西線”應運而生。

1959年,乃至更晚一些時候民間開始提出了“大西線調水方案”,還提出了具體路線,這些設想都遠超“南水北調”的西線調水方案範圍,主要是想從青藏高原腹地的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向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調水。幾十年來,各類官方和民間人士不斷呼籲,提出了不下幾十種的方案,至今不絕。

跟之前提到的那些巨大工程相比,“大西線”纔是真的巨大,所謂“開河十萬裏,調水五千億”,目標是改造西域成江南,新增十億畝耕地,平衡胡線東西經濟人口,再造神州利萬年。相比從青藏高原跨過如此多的大江大河萬里調水,蘇聯向中亞調水的工程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

來張圖

這是原始方案之一,新近設想還有從雅江上游沿青藏線調水到格爾木再去新疆的方案。你修條青藏鐵路算什麼,雅江水自流翻過念青唐古拉,翻過唐古拉,翻過可可西里,翻過阿爾金那纔是大項目。參考南水北調中線項目的情況,就是不知道西部人民是不是用得起這水。

附:“大西線”方案簡介

總體規劃思路爲:從雅魯藏布江下游開始,向東南穿越橫斷山脈,於三江並流處折向東北至四川盆地邊緣,沿青藏高原邊緣向北,過秦嶺、黃河,經甘肅進入新疆,形成一個調水環線。通過逐級借水、補水的綜合調配,借用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含大渡河)三江之水(均爲長江支流)輸往西北,降低施工成本和風險;同時,以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之水逐級補充至長江上游金沙江段,以維持長江水量。不算雅魯藏布江-怒江的線路,自怒江至羅布泊,施工總里程約4679千米。線路涉及的取水口總水量超過2200億立方米/年,以25%-30%的取水比例計算,可調水量爲550-660億立方米/年。如果年調水量爲400億立方米,以2米/秒的流速計算,則需修建約70米寬、10米深的明渠,總開挖土方量約24.3億立方米,總澆築混凝土量約5.2億立方米,工期預計10-20年,總投資額約15000億元。調水量主要受限於調水能力,但相對不足的調水量也可以促進所調之水更加高效的利用,促進其經濟效益的優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