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博鰲超級醫院召開的眼庫發展論壇上,“眼庫發展和合作、角膜移植手術新進展、眼表診療新技術和疑難眼表疾病、圓錐角膜綜合診療和感染性角膜炎”各種討論已經進入火熱狀態,來自國內外的眼科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共謀發展。

博鰲南方眼庫發展論壇特邀山東省眼科醫院高華教授作了題爲“再次角膜移植的原因及手術方法選擇”的專題報告,對我國角膜再次移植髮展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深刻剖析和展望。

追本溯源,重任在肩——角膜移植存活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角膜移植術我們成功了嗎?高華教授首先提出了這個尖銳的問題。

人類在創造歷史文明的征途上,角膜移植手術的臨牀應用爲角膜盲的復明譜寫了光輝篇章。1886年,von Hippel成功施行第一例異種板層角膜移植;1905年,Edward Zirm成功實施第一例人類穿透性角膜移植。腎移植直到1954年12月23日世界首例器官(腎移植)才宣告成功。

從不同器官遠期存活率來看,穿透性角膜移植10年存活率僅有62%,且50年沒有提高。腎移植一年的存活率已經從20世紀60年代的50%提高到現在的92%,術後10年的存活率提高到63%,腎移植已經成爲當今最成功的器官移植。

從PKP術後植片存活時間預測Meta分析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數據分析結果,預期的存活年限爲20年。

深究緣由,再接再厲——角膜再次移植人數多,任務重

高華教授指出,由於存活率不是理想狀態,角膜的再次移植和多次移植在臨牀上比較常見。從山東省眼科醫院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的統計資料看,角膜再次移植患者有205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85人,平均年齡49歲。

再次移植和多次移植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植片因素,包括感染、潰瘍、溶解等;二是原發病復發;三是免疫排斥反應和角膜植片慢性失功導致的植片混濁;此外,其他原因還有原發性供體衰竭、角膜外傷等。從角膜的再次移植的直接原因來看,植片潰瘍、植片溶解所佔比例最高。原發病復發和免疫排斥反應或角膜植片慢性失功也是角膜再次移植的重要原因。

再次角膜移植的手術方法選擇

再次角膜移植的手術方法主要爲再次穿透性角膜移植,佔比超過一半;其次爲再次板層角膜移植,佔比約四成;內皮移植佔比約一成,還有極少數患者行環狀幹細胞移植術。研究表明,再次PKP的原發病因以感染性角膜炎等爲主,再次LKP以非感染性角膜炎爲主。術後大部分患者視力得到提高,角膜內皮可長期保持穩定。

高華教授與大家分享了幾個典型的病例。病例一,大泡性角膜病變患者行角膜內皮移植,術後1個月角膜水腫加重,術後2個月內皮植片脫落,原因爲供體衰竭,再次行角膜內皮移植。病例二爲棘阿米巴角膜炎(AK),行板層角膜移植,術後2個月植片透明,術後3個月植片再次AK感染,共聚焦顯微鏡檢查發現阿米巴包囊,行再次全板層角膜移植,術後1年植片透明,內皮細胞密度爲2158個/mm²。病例三,男,65歲,獨眼,因視力下降2天,畏光流淚入院,5年前曾因感染性角膜炎行全板層角膜移植手術,術後視力恢復理想(0.3~0.5),后角膜植片感染,再次行深板層角膜移植。

感悟——路漫漫

對於角膜移植高華教授感悟深切,展望未來時他說道,角膜移植手術臺上成功並不代表遠期效果好,植片相關的併發症均可能造成移植失敗。角膜醫生要重視手術適應證的選擇,重視圍手術期用藥,以及手術後的長期隨診,這樣才能使角膜盲患者更長久的復明!

(來源:《國際眼科時訊》編輯部)

版權屬《國際眼科時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經本網同意並在文章頂部註明“轉自《國際眼科時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